「反時裝」潮流先知:大數據監察潮流失創意

文章日期:2020年05月20日

【明報專訊】科技進步對潮流預告的衝擊除了來自網紅,另一個對衝點是大數據對潮流的分析,以及對潮流先知(Trend forecaster)的影響。某程度上,潮流預告就是一種風險管理,以確保產品能夠暢銷,減低投資風險。業內亦早有不少分析機構會分析大數據,來延續品牌優勢,如Zara便是當中代表。潮流先知的經驗及眼光,其實亦是一種對巿場分析的沉澱。早前記者採訪巴黎潮流先知Lidewij Edelkoort,談談大數據分析對潮流預告的衝擊,並有上周出場的Francois Bernard補充相關看法。

首次留意Lidewij Edelkoort的名字,是在書局中看到Fetishism in Fashion一書,其後更深印象的是這書跟美劇American Horror Story的美學風格的呼應。她有多個身分,曾是Design Academy Eindhoven設計學院的創意總監,在2014年發表Anti-Fashion Manifesto,並曾於巴黎Rue Saint Honoré開藝廊。筆者初次跟她見面,則是2018年她在巴黎14區開設計廊(design gallery)的時候。

Lidewij Edelkoort曾與不同單位合作策劃多個展覽,如Google的Softwear,或與美國時裝品牌Eileen Fisher的Waste No More。但最深刻的,是其設計廊舉辦的開幕展It's a Gift to be Simple,反映「節約生活」作為潮流的必要。「主題沿用了震教徒(shakers)的經典歌曲名稱,我亦曾在一個座談會用上這首歌。以此為題,是因為我認為人們需要為整個時裝及潮流體系領悟出靈性上的覺醒,一如歌詞原意。這首別具意義的歌詞,反映當下社會意義,指出simplicity(簡約)其實是一個上天的恩賜。如果生活能以簡約為依歸,會讓你的人生過得更快樂,回歸基本同時可減少個人能量消耗,是一個能幫助生活的想法。」Edelkoort說。

身於物質過盛世代,上述主題當然可以視之為當下全球社會需要的反思。「這個主題的另一個演繹,正是叫大家減產、節約、放棄多餘的東西。我們都知道這個想法是必要的,但誰會實踐這個理念、有多少人實踐、什麼時候是轉捩點,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讀了很多相關的文章及書籍,我想我們差不多到達這個轉捩點或臨界點,因為現在可以看到坊間的同類聲音愈來愈大,所以成真與否只是時間問題。不少人被這個想法吸引,期待這一刻的降臨。但我們不是完全與上世紀的簡約主義脫軌,而是更深層的態度及想法。」

潮流是時代的鏡子

這個想法固然吸引,但亦與Edelkoort作為潮流先知的業界功能相悖。不少人視潮流為一個如何擁有更多的指標,Edelkoort如何化解兩者之間的衝突?「幸運的是我有不少聰明的客戶,很多在1980年代時已開始合作,大家都有減少生產的共識。當中的竅門是在生產時精益求精,整合產品陣營,亦是一個逆向的盈利方式。當年跟隨此想法的客戶也成為成功的品牌,特別是美國的客戶,也按我的潮流指南作發展方針。其後我參與更多與社會及政治相關的事務,日積月累成為我的Anti-Fashion Manifesto(反時裝宣言)的基石。後來我發表的潮流提案,均與社會人類學相關,對個人身分、整體人類所需及事物的目的更具啟發。我的工作其實緊扣我的信念,建基於我的直覺及時代精神。」

她認為,「潮流其實是時代的鏡子,當中有大有小,可以是幾何級數的變化,亦可以是細節微調,去理解及探討(philosophize)我們買什麼、到何處旅行等行動的動機,比較像人類科學。我自己亦預計人類科學會日漸重要,取代現在的巿場策略想法。假如我們的經濟不再是以貪念為本,而是建基於生活質素及社會進步,人類科學便會變得日漸重要」。

「潮流不會死,但業界運作方式會」

反時裝,是Edelkoort最出名的論述之一,但個人更感興趣的是她如何捕捉這個概念。「時裝不是以時間為本,但潮流是。例如公元2世紀的時裝都是時裝,但未必是潮流。時裝潮流不會死,但現時的時裝業運作方式會,因為它太過古舊。沒有人敢講但我會,是因為我的運作方式較獨立。這言論涉及很多風險,但不少人感激我曾作出這番言論。我在Business of Fashion發布此言論時引發不少討論,成為一項社會運動。我不是一個潮流監察者(trend watcher),所以我的目光不在當下,而是回到我的直覺,在一些關鍵字的靈感中深入研究。例如有一天我在舊作中看到emancipation(解放)一字,便感到自己該做一點與這個字相關的事,並以解放所有(Emancipation of Everything)為某季潮流的主題。當時是2015年,我覺得粗用色調及布料,如米色、牛仔布等,都有先入為主的形象限制,於是有了轉化這些既有印象的想法,將這些元素解放,透過設計轉化為具精緻、女性化感覺的元素。其後2017年,華盛頓亦舉行了女性解放大遊行。這種過程有點像靈媒,只能說我看到某字某句時,突然引起共鳴,會有一種超乎日常的感覺作為感應的開端,比思前想後更為精準,這種直覺能透過訓練而變得準繩。」

重拾工藝對抗機械化

與潮流先知會面,當然希望看她如何預測將來的潮流,包括科技為潮流預告帶來的衝擊。「我們活在一個為人類存亡而戰的時代,人類本身已瀕臨滅亡邊緣,其危機更是日漸加劇。機械人科技會瓦解社會,讓世界變得難以管治。同時極右主義抬頭,加劇內戰和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將人異化(alienation)。我想人最終能跨過逆境,但未來廿年將會是掙扎時期。最重要的是人要重掌溝通媒介,而不是反過來被媒介控制。生產過度機械化,人亦要重拾工藝作為對抗。另一個影響是大數據。我認為大數據帶來的影響會日漸減少,時裝的變化亦在減慢。現時潮流的變化不多,每年的差別不大,例如15年來都興風褸,50年來都興寬身束腰上衣,這種無變化令人吃驚。消化當下數據作為潮流,只會讓未來潮流更貼合現在。大數據比較像潮流監察而非創作新事物。短期而言是一個安全網,但長期而言則是一個讓業界天崩地裂(skyfall)的陷阱。現時業界發掘不少數據,但最終會減緩整個社會的發展,因為這種發展方式只會減低創意發展。」

文:Dawn Hung

編輯/李東阳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Life &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