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觸動心靈 收藏家與佛像「對話」

文章日期:2019年10月02日

【明報專訊】佛教藝術風氣鼎盛,不少精巧的古董造像是後世藏家的目標。一名愛爾蘭裔美籍天主教徒藏家在拍場放出8尊跨越千年的館藏級佛像,即將在下周一的香港邦瀚斯拍賣會亮相。該拍賣行印度、喜馬拉雅及東南亞藝術全球負責人兼亞洲區執行董事Edward Wilkinson說,鑑賞佛像除衡量造工和歷史價值外還要講感覺。「不少藏家會在預展中嘗試和佛像『對話』,尋求『啟示』後才決定舉牌競投。」

Edward Wilkinson透露這名藏家曾在亞洲長居近半世紀,其間嘗試在跨宗教中尋覓愛與和諧的共通點,建立了享負盛名的「菩薩道收藏系列」。「於今次拍賣會登場的8尊佛像是來自此系列,介乎6.5至37.7厘米高,同屬喜馬拉雅藝術風格,曾借展予紐約魯賓藝術博物館(Rubin Museum of Art)約10年。」

喜馬拉雅藝術 4至5世紀興旺

喜馬拉雅藝術是以佛像為主的古老藝術,約在4至5世紀開始興旺,覆蓋西藏、尼泊爾等一帶有佛教傳播之地區,各自發展出獨特風格。他說各區域佛像的面容、衣著和髮型都略有分別,原因是當時的設計師刻意注入本土元素,提高親切感以幫助求道者認識佛。「佛像會設計得盡善盡美,故收藏價值極高。」佛像設計展現出古代信眾對佛形態、性情之想像,反映出其價值觀和審美觀。「有些造型充滿力量、有些滿有慈悲,有些則表現冷靜,多姿多采的造型令藏家着迷。」有些說法指尼泊爾的佛像通常較中國的纖瘦,原來也不能一概而論。「藝術品透過貿易和戰爭散播到不同地區,有些甚至遠至中國。佛像設計雖具地域性特色,但也會透過政治和社會元素互動交流、彼此影響,需花心思考證。」

佛像主要用金、銀、銅等物料製造。「佛像多數選用較堅硬的銅或銀製作,模塑細緻部分時也不用擔心易碰損。因為黃金質地較柔軟易變形,一般只用來製作佛像表面的塗層,經年月冲刷後會逐漸剝落。」而銀則多數用來造佛像的眼睛或表面裝飾,全尊以銀製的佛像則較少有,一般會成為拍賣會焦點。他說佛像價值牽涉不同因素,亦非以貴價金屬製作便愈具價值。「鑑賞時除了解各時期的技術,也要留意佛像的造型,其肢體動作隱含不少意思。」

重點鑑賞手指 動作愈複雜愈珍貴

手指是佛像其中一個鑑賞重點,佛像施展的手印動作愈複雜會愈珍貴。「佛像的手掌朝向前方,手指向地的手勢有施與(charity)的意思;拇指及食指尖接觸作出類似『OK手勢』,有教導(teaching)的意思;以手掌朝向前方,手指向天,作出類似『停止』手勢,則有消除疑慮(reassurance)之意。」今次拍賣中其中一款佛像的手指指向側面,十分罕有。

另外,亦可留意佛像手持的物件。「較常見的有寓意創生與再生的蓮花,也有些佛像手持槌、劍等武器,反映其威武特質。」所謂相由心生,佛像的神情亦反映其「性格」。「有的冷靜地閉目思考,有的則動態地舒展手腳,有的顯露孩子般的天真笑容,亦有些面露怒容。」而透過姿態亦可了解其「心境」,有些腰板筆直地專心、冷靜地打坐,有些腰部微彎心情輕鬆。

「有些佛像按高僧的外觀而模塑,這類佛像的『人』的色彩較濃厚,另一些卻是四頭八臂。」Edward Wilkinson說不少佛像藏家人重視感覺,按內心需要和觸動尋找心水造像。「不少藏家會在預展中嘗試和佛像『對話』,尋求『啟示』後才決定舉牌競投。」此外,藏家也會考慮空間。「幾米高的巨型款式只能遠觀,今次這8尊體積細小則方便擺放在桌面,隨時可拿在手中。」

■「慈悲道:精品佛教造像」單一藏家專場拍賣

日期:10月7日

時間:下午5:30

地點:香港太古廣場一座20樓邦瀚斯藝術廊

查詢:www.bonhams.com/auctions/

文:呂瑋宗

編輯/陳淑安

美術/羅慶沛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Life & Styl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