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移民

文章日期:2019年06月06日

【明報專訊】那一年我19歲,去了台灣升學。然後一晃眼,已經是30多年前的事。人生卻是非常弔詭的,那一年台灣剛解除戒嚴令(因應國民政府動員戡亂時期,台灣由1949至1987年實施戒嚴令),如果寶島不是像剛萌芽的土壤,而香港正值黄金時代,畢業後我也許選擇留在台灣而不回港。

年逾1000港人移居台灣

30多年後,香港的黄金時代已褪色。近年移民又成為熱門話題。根據香港保安局的數據,去年約有7600名港人移民外地,較2017年多17%。其中台灣成為歐美國家以外的移民熱點,根據台灣內政部移民署的統計資料,由2016至2018年連續3年每年也有超過1000名港人定居台灣,與移民加拿大的人數相若。誰又想到多年後的今天我成為了移民定居台灣那1000人裏的一員?

我最終決定回流台灣,也許更多的是年少時的情意結,一直思念着那些年的寶島歲月,當下定決心不再糾結於去留問題時,我是很適應當地生活。如果在台灣戒嚴時期也能挺得過那4年大學生活,解嚴30多年後沒可能不適應吧?

每次朋友們包括當地的年輕人問我,台灣戒嚴時期是怎樣的狀况?也許他們聽多了今天媒體的用詞,像白色恐怖、威權時代等,我總是不置可否,「我讀書的年代沒這麼可怕啊!」也許那是將近解嚴的前幾年,1980年代中期至後期,只是生活上不太便利,有外匯管制。當年每次寒暑假回台,我總要拎着一大把港幣現鈔去西門町金舖(台稱之銀樓)的地下錢莊兌換新台幣。最初感覺是怪怪的,走進金舖不是買金飾,而是走過細窄的通道往下層的地下錢莊,掌櫃都是肥胖的中年漢,叼着煙,在數錢和記帳,頗有1980年代香港江湖電影的味道。

在資訊流通方面,當年來來去去只有4家電視台和3大報業集團4份報紙,也是政府或相關單位辦的,社會倒是安寧和諧。作為學生,當年只要心無旁騖專心學業,閒時參加校內形形色色的興趣班社團,像西洋劍擊社、東洋劍道班、詩社、文社,以及校內和校際大小舞會派對,生活是過得挺愉快的。人生追求的其實也只是那種曉風明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於我何有哉!

文:Janice Wong

www.facebook.com/janicewong831, IG : janicewong831)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Colum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