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哥哥到「失去展」

文章日期:2019年04月04日

【明報專訊】這個4月首周注定是屬於哥哥張國榮的,也是一年一次教人懷緬曾經多麼好的時代。

哥哥對我的影響是很久以後才浮現的,他不算是我的偶像,和很多人一樣,我是在他走後才了解到他的難得,才記起從小看的那些電影,他的存在早已印在記憶裏,甚或他被借代來代表一種我早早錯過,或身在當中而不知道的老好日子。

知道哥哥離去的消息時,是在圖書館的自修當中,那是會考前一個月,突然陸陸續續不少人走出自修室外,又一臉悲傷走回來,竊竊私語……然後噩耗逐一傳來,那正是我年少時期的分野——距今16年,對我的同代人,現在30過後的的青年,那時正是將人生分為兩半的分隔線。

過去黃金時代 非幻想般美好

此後升學、進入港大,接觸小時候整個社會一直渲染的精英人生——只要夠努力,就可以往上流。但沒有,整整一代人都夾在80後無出路的論述中,接近10多年,無力感瀰漫整個城市,一切斷裂。年代稍長的70後與你說他們見過這城最美好的時代,所以還叫捉住了時代的尾巴,如像我的同代人未發力就被打殘了。

前些天新請了90後同事,問他們這一代的氛圍如何,他說其實都是信心問題,在他看來,1980、90年代的香港,不是真的所有東西都質素很高,但大家有一種文化自信,知道自己狀態大好,總可以再向前。

現在呢?動不動提着以前的黃金時代。這些天重看很多哥哥的報道,但就是在大家覺得香港最黃金期的時代,他一樣會發問:外國電影製作那麼好,我們為什麼要50、60蚊買張飛入場看質素未夠的港產片?

那是愛之深,責之切。想說的是,每個時代都有它的問題,不是幻想中那麼美好。

但也決不是幻想中那麼差,眼下香港的人才或許不比以前少,只是機會少所以磨練少,但另一面來看,荒原中的生機就更可貴,人人用自己的方法找尋出路。真正缺少的或許就是對眼下處境的自信與奮力一搏。

尋回文化自信 勿成「怨婦」

又記另一友人說現在到處在說失去和遺憾,搞個「失去展」一定大有反應,這些年我們失去了什麼呢?每樣數出來誰沒有共鳴?我反白眼心想,那不是「怨婦展」嗎?嗱,以前我是這樣子的,多少人對我是那樣子的……

勿成怨婦。每年4月,懷緬哥哥的好,也懷緬哥哥一向努力,不信環境,他說過他喜歡Gone with the Wind(亂世佳人)裏的Sacrlett所言,勿回望。

文:方太初

www.facebook.com/fongtaichorr, IG:fong_taichor)

相關字詞﹕張國榮 每日明報-Colum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