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ch Out﹕精巧鐘表 抓緊皇帝心

文章日期:2019年03月13日

【明報專訊】腕表既可計時又可襯衫,是不少男士喜愛的收藏品;但原來早於18及19世紀,鐘表已是西方傳教士、使節送給中國皇帝,討其歡心的貢品。正在香港科學館舉行的「匠心獨運——鐘錶珍寶展」展出百多件古董鐘表,香港科學館總館長陳淑文親自介紹是次展覽,說當時西方的計時方法,便是透過這些珍品傳入中國皇宮後,逐漸傳播至中國民間社會。

歐洲人約在14世紀發明機械鐘表計時器,當時很多教堂頂也安裝大鐘,為附近的人報時。隨着技術進步計時器體積愈來愈細,漸漸演化成擺放在室內的時鐘及隨身攜帶的懷表。是次展覽的展品來自故宮博物院,展出約120件鐘表,大部分由英國、法國和瑞士於18及19世紀製造,亦有部分是清宮造辦處和廣州的鐘表廠出品。

「鐘表外交」促成計時方法全球化

香港科學館總館長陳淑文說,在明末清初,西方傳教士為爭取傳教機會,陸續把西洋科技產品帶到中國,當中以機械鐘表最令中國皇帝着迷,成為當時西方討好中國皇帝和建交的重要貢物。「鐘表為人類數算時間,當看到秒針跳動,中國君主對這些機械鐘表愛不釋手。」當時中國普遍人使用日晷等計時工具,起初只有皇室和有錢人才有機會接觸機械鐘表。皇帝委派負責處理天文、曆法有關事務的欽天監,就中國12個時辰和西方24小時進行對照(一個時辰相當與西方的兩小時),學習西方的計時方法;又命令太監隨身攜帶懷表,方便皇帝隨時查詢。「熱愛科學的康熙皇帝成立清宮造辦處維修鐘表,並向國內不同地區招募技師接受訓練,計劃自行生產。」

設計中西合璧 針對亞洲市場

今次展覽中約有60件展品是由英國製造,而在故宮博物院總數約千多件機械鐘表藏品中,便有超過一半由英國生產。陳淑文說當時英國對外貿易頻繁,吸引瑞士、德國和法國等工匠往當地發展。後來,陸續有歐洲鐘表商在廣州設廠,把技藝傳授給當地工匠,生產針對亞洲市場的款式。「不少鐘表用上中西合璧設計,如同時有中國亭台樓閣和西方畫像的元素。」歐洲的鐘表主要用銅鍍金製作,配以有顏色的玻璃,營造富麗堂皇感覺。但大部分清代工匠的金工技術尚未成熟,因此使用較多木料。

陳淑文說展館經精心設計,模擬了歐洲教堂鐘樓內部及倫敦鐘表工作室的場景。「我們製作了一些互動展品,例如用模型展示鐘表內部的齒輪。」由於須有故宮博物院專家在場才可操作展品,展覽初期展館曾邀請專家來港示範,錯過了的市民可重溫館內的影片。

■匠心獨運——鐘錶珍寶展

日期:即日至4月10日

時間:平日上午10:00至晚上7:00

周六、日及公眾假期上午10:00至晚上9:00

逢周四(公眾假期除外)閉館

地點:尖東科學館道2號 香港科學館地下展覽廳

費用:標準票$30(包括參觀常設展覽廳);周三$10(常設展覽廳免費開放)

文:呂瑋宗

編輯/陸亮瑋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Watchout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