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s. in Germany:妙手仁心

文章日期:2019年02月21日

【明報專訊】上期提及德國人很推崇天然療法及順勢療法,一般的傷風感冒也不會求診,當然婦女的產前檢查,或家長對應小孩的疾病就從不怠慢就醫。所以據說在德國行醫,只要不是當婦產科和兒科醫生都不會太忙。

在我初到德國時,已經懷孕5個多月,到埗後便立刻預約婦科醫生跟進產檢,當時有點焦急,因為從沒想過有些醫生不善英語,亦沒預算有些醫生排期要超過4個月,而且幫忙做產檢的醫生並不能在醫院幫忙接生,更驚訝是德國的各科醫生每逢星期三及五的下午也是不辦公的!在當時情况要找到會說英語,會收新症而在我預產期前排到期的有如大海撈針,幸好最後也給我找到,但幫我跟進產檢的也只能說是「半個醫生」,她有專業資格在醫療中心執業並已完成相關醫學課程及實習,但不能自立門戶。她放棄遞交醫科畢業論文,樂於只做個診症者,所以沒有「醫生」職銜。我與外子暗自稱呼她做「無牌醫生」。在德國「無牌醫生」絕不罕見,我並不否定他們的醫學知識,而且其醫療操守亦被同等監管,但相信大多數也會認為有牌醫生更有公信力。

德國醫療公保與私保 攤分風險

德國有世界級的醫療服務及設備,而醫療費用亦相當高昂,因此德國規定只要有住址的人都必須購買醫療保險,不論是留學生、工作假期,或只留德數個月之短期合約員工也不例外,以確保每個人不論身分、入息、年紀、種族,都獲得平等的醫療保障。德國的醫療保險分為公立保險和私人保險,超過九成國民都參加公保,保費是依照個人收入而定,由僱主及僱員各承擔一半,投保人的無業配偶和子女可免費受保;至於私保,投保人每月入息必須超過4950歐元以上,或是全職公務員,需填申請表及醫療評估,保費是依照個人健康狀况、投保項目和年齡而定,與收入沒有掛鈎,所以每個投保人的保費都不同,投保人的配偶和子女均需要個別購買私保。

由於我和外子移居德國的時候我正在懷孕,而無法接受正常的醫療評估和身體檢查,所以我們只可購買公保,公保的好處是我從不用帶錢看醫生,醫療費用由保險公司直接支付跟醫生共識的「套餐」價錢,而且外子付的一份保費已同時保障我和兩個兒子,但當然公保只包括一般的醫療服務,如需住院亦不可選擇醫生。如果是私保,在預約門診及候診時會有優先權,在醫院接受治療會由顧問醫生主理,通常私保的病患者會得到較妥善和禮遇的診療,因為醫生可從病患者獲取全數診療費用,病患者在之後才向保險公司索賠。值得一提的是,德國是沒有私營醫院的,全國有2300多間醫院,大約九成牀位由政府或教會擁有,其餘由私人企業經營,所以不論公保私保,也是住在同一醫院內,分別只在於私保病患者會住單人套房,公保會住配房,但通常只會2至3人一房,不會太擠迫。

德國社會體系推崇互助原則,在醫療層面以全民醫保作風險分攤,以平衡所有人的就醫權益、均衡服務與公平性。

文:豆媽

相關字詞﹕醫院 醫療 德國 每日明報-Colum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