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消費主義神話

文章日期:2019年01月31日

【明報專訊】讀書不用趕潮流,由以色列學者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撰寫的巨著「人類大歷史」(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幾年前出版,當時很多人搶先閱讀,然後紛紛發表評論。我呢,緣分最近才到,剛剛把書讀了一遍。四百多頁的巨著我沒有本事撮寫介紹,但見作者就現代社會人們流行周遊列國這普遍現象進行了分析,覺得非常有趣,想藉此同大家分享一下。

出國度假並非「自古已有」

作者提出出國度假這個現今盛行的追求並非出於自然,亦並非「自古已有」。大猩猩首領從沒有想過利用自己的權力去附近另一個大猩猩族群的領土度假;古埃及的精英花費巨資興建金字塔和將自己製成木乃伊,卻從來沒有想過要去巴比倫「食買玩」。作者認為現今人們花費大量金錢去外國度假皆因他們都衷心相信浪漫消費主義這個神話。

浪漫主義告訴我們,要發揮潛能我們就必須擁有盡可能多的、各方面的經驗。喜怒哀樂要經歷,甜酸苦辣要嘗遍,南腔北調東西音韻都要懂得欣賞。如何做到?最好的方法莫過於脫離日常生活的桎梏,遨遊遠地,去經歷他方人們的文化、氣味和生活。我們不時聽到「這次旅程開闊了我的眼界和改變了我的生命」這種浪漫神話式的宣言。

消費主義則告訴我們,要快樂我們就必須購買盡可能多的產品和服務。如果我們覺得生活欠缺了什麼,我們很可能需要買些什麼產品(車、腕表、衫)或服務(美容、瑜伽),媒體廣告都只是一個個告訴我們消費如何令生活變得美好的傳說。

現代人相信旅遊體驗令生活更美好

鼓勵多樣化體驗的浪漫主義與消費主義結成完美的一對,他們的結合產生出當代的旅遊業。旅遊業賣的不是機票和酒店房間,他們賣的是體驗。巴黎不是一個城市,印度也不是一個國家——這兩個都是體驗,有了這些體驗我們就能開闊眼界、發揮潛能,還能令我們變得更加快樂。所以呢,想去巴黎旅行並不是一個獨立欲望的反射,而是因為我們皆是浪漫消費主義的忠實信徒。

我將本書的這一頁拍了照,放了上facebook,加了一條題:「不順耳的話要靠別人的口說出來」,你能猜到我的朋友們都怎樣反應了嗎?

文:彭凱恩

gogreenhongkong.wordpress.com

相關字詞﹕消費 旅行 每日明報-Colum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