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中美關係可望短暫緩和(文:劉進圖) (09:00)

中美兩國元首今天舉行視像會議,就中美關係和雙方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如無意外,經過這次象徵意義大於實質的會晤,中美關係很可能獲得短暫緩和,讓雙方領袖可以專注處理國內的經濟難題。

大國角力格局並無改變

從宏觀角度看,中美兩國相互視對方為最具威脅的競爭對手,此一大國角力格局並無任何改變。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就算在習拜峰會前夕,美國白宮和國會照樣加緊立法,封殺華為、中興等中國通訊企業,沒有半點放鬆,而雙方官員在台灣問題上的發言,也照樣劍拔弩張,沒有半步退讓。因此,習拜視像會晤並不代表中美關係將出現根本變化,重拾原來的戰略合作伙伴舊夢。

既然角力關係不變,兩國領導人為何選這個時間會談,並且在上周的世界氣候峰會上,出人意表地發表一份聯合應對氣候變化的聲明,刻意營造中美可以在重大問題上攜手合作的友好氣氛?觀乎近月發生的連串事故,促成中美領袖尋求緩和關係的主要因素,很可能是兩國正各自面對嚴峻的經濟難題。

兩國正各自面對嚴峻經濟難題

在美國方面,拜登政府費盡九牛二虎之力,通過了重建基建設施的巨額開支法案,但未能一併通過更龐大的民生改善法案,縮減貧富差距;在最近一次州長選舉中,原來支持拜登的州份落入共和黨之手,預示來年的國會中期選舉民主黨可能慘敗;加上通脹飈升,疫情反覆,都令拜登及執政民主黨承受巨大壓力。

在中國方面,人口下降迹象浮現,樓市只升不跌的神話破滅,倚靠借貸無限膨脹的房企紛紛陷入困境,更牽連債券及證券市場;與此同時,能源短缺嚴重影響經濟生產及社會民生,出口增速和消費都在下滑,加上防控疫情成效反覆,投資界紛紛質疑中國政府調控經濟實現持續增長的能力,這些都是真實而迫切的治理難題。

台灣問題無疑是中美矛盾中較難管控的分歧。不過,中國眼前並沒有非動武不可的理由,就算解放軍自信可以武力攻台,但假如造成屍橫遍野民不聊生的後果,中共的第三份歷史決議就可能要改寫。同樣,美國雖揚言協防台灣,但經歷了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場戰爭泥足深陷的教訓後,美國有多大決心出兵護台實成疑問。只要雙方都傾向不動武,寧願維持現狀,台灣問題就有斡旋的空間。

務實管控分歧可望成為主旋律

綜上所述,中美雙方眼前都有更迫切的國內問題要解決,這時候中美矛盾若升溫,對雙方都是弊大於利。正是在這樣的時間點上,中美關係出現了短暫緩和的契機,華為孟晚舟引渡案能夠順利解決,突顯了雙方決策者都有意願降溫,也為習拜視像會晤掃除了障礙。如無意外,在習拜會後,務實管控分歧可望成為中美關係於緩和期的主旋律。

作者是資深傳媒人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