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連technicians都不如(文:王慧麟) (09:00)

「山竹」襲港之後,政府災後之處理手法,相信除了金鐘及西環高層之外,全港市民眾口一辭鬧爆。不過,政府管治團隊的集體「無感」,才是最棘手的難題。

有人會說:政府已經呼籲停課,連大學都響應了,都已經為學生着想了。但身邊有同事說,他沒有聘用傭工,卻因為要上班,長輩又因為交通不便,沒有辦法過去他家裏幫手照顧小朋友。早上心急如焚,不知點算好?社福機構呢?結果就帶了小朋友一起等車上班。

政府高官有沒有想過,香港有些家庭是沒有傭工的嗎?

管治團隊集體「無感」 是最棘手難題

有人會說:政府已經呼籲僱主要互諒互讓了,好多僱主都好有良心,大家要發揮獅子山下同舟共濟的精神。誠然,香港有不少良好僱主,但黑心的也有不少。如果香港的僱主全部都是互諒互讓發揮大愛,那麼香港就不需要勞工法例,勞資審裁處也不會排期排到頸都長。這種「獅子山下」精神的想法,已經相當離地,君不見在「逆流大叔」的電影裏,當主角提到「獅子山下」精神時就全場爆笑嗎?黑心僱主逼人上班的信息,不少市民的WhatsApp或臉書(香港高官未必收到)都已經好多,筆者也不用細數。只是,為何高官還會說這種話呢?

這就是「無感」。

台灣在馬英九總統管治時期,經濟數據如增長率平均在2.8%,大抵不壞,兩岸關係又和好,失業率又平穩在4.5%左右,太陽花運動爆發之時,外界(包括筆者)都大跌眼鏡,原來寶島青年有這麼大的怨氣。當經濟及社會數據都平穩之時,為何社會還會累積這麼大的怨氣,導致民進黨既贏總統大位,亦贏盡立法院,達到全面執政呢?

就是「無感」。

「無感」是指一個政府與市民的距離極遠,達到沒有感覺的階段。有不少市民在打風日,一直盯着窗戶,怕它隨時吹爛或飛脫,同時又要不停地處理窗台漏水,整個人已經相當繃緊,近乎崩潰,待到「山竹」遠走,風力稍息,才可暫時鬆一口氣。他們還未回氣之時,翌日又要張羅長輩朋友等幫忙照顧孩子,在滿目瘡痍的馬路上找交通工具上班,精神壓力好大,即使已經上班,難道這些市民還會有精力應付工作嗎?

「無感」是指政府的高層,只是一味迷信數據,沒有考慮市民之水深火熱感受。這次風災,單從數字來看,政府表現合格有餘。某些水浸黑點災情比上次較輕,沒有市民及紀律部隊在風災中死亡,沒有嚴重影響港島主要幹道的交通,沒有大廈倒塌,連機場的旅客也沒有出現集體「維權」,難道這些不是「政績」嗎?當然,單從數字表現,這個「政績」好亮麗。問題是,當一個政府只是迷信這些數字,那麼大家就會明白,為何政府高層會無感。因為與鄰近地區相比,香港連一日的停市也不需要,不就是比鄰近地區更有速度更有效率更有「獅子山下」精神嗎?

打風期間,筆者一邊盯着被強風打到內彎的玻璃,一邊在看前「英帝」殖民地時期的理民官兼裁判司高志(Austin Coates)的一本書,叫做Myself as Mandarin: Memoirs of a Special Magistrate。筆者比較上心的,不單是裏面處處流露英人對華人之鄙夷心態,而是裏面談到一件事,是關於新九龍(即界限街以北)的寮屋逼遷事件。此事之緣起,是地主強行在這些寮屋內興建一道牆,想逼走居民。高志好同情居民,於是想到一個方法。因為在政府與地主的地契內,原來有一項條款,是地主建牆的時候,需要政府的許可證,於是高志就以地主沒有許可證為由,找一班人拆之。

怎料數天之後,地主重新建牆。高志找地主詰問。地主施施然從懷中找出一張建牆之「許可證」。原來因為當時法律出錯,建牆的許可證,除了理民府可以發出外,工務局的技術官員(technician)也可以。高志遂打電話找發出許可證之工務局外籍技術官員理論。那位外籍技術官員回答,許可證已發,決不收回,至於那些寮屋居民之福祉,與我何干?

高志提到,這是典型的政務官員(administrators)與技術官員(technicians)之張力。技術官員是務實(practical)及腦袋清醒(sane)的。至於政務官員是感性(sentimental)及瘋狂(mad)的。由於政務官員往往有權指令推翻(override)技術官員的決定,這些技術官員一遇到政務官員,就往往更緊守其固有立場,「死都唔肯改」,往往導致僵局,直至兩人之上司們出手「拆掂」。

為何高官管理思維退化成僵化思維?

「英帝」走了20年,近兩屆政府高層之表現,江河日下。前日高層之回應,就是典型的技術官員(technicians)口吻。例如說「市民借我出氣沒有問題」,即是政府高層團隊只會依然故我,寸步不讓。這正是「講道理又唔聽,鬧你又無反應,教你又話會反省」的典型。為何這幾屆政府高官,一旦變成問責官員,就由以前的政務官員之管理思維(administration),退化成技術官員之僵化思維呢?為何會對市民「無感」呢?這就是近幾屆政府管治的深層次問題。

經此風災,或者市民就應多點鍛煉身體,練習長跑以至馬拉松,攀石及渡海泳等更要學好,先超越體能再尋求突破,只要大家有三項鐵人賽選手般之體能及意志,就可以應付日後不斷出現的天災,以及,人禍。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