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港聞

【網上熱話】教育局派普通話課程配套資料 有篇章稱粵語只是方言不是母語 (18:00)

「普教中」推行近10年,有教育界和政界中人力撐,也有人質疑成效,亦引伸本地粵普之爭。最近有網民留意到,教育局曾向全港小學派發多份普通話課程配套資料中,有篇章強調「香港漢族人的母語是漢語」,粵語只屬「地域變體」,普通話才是「正規的語言教育」。

教育局由1997年起至今,向全港小學派發共11套小學普通話課程配套資料,供教師選用。《集思廣益(四輯):普通話學與教經驗分享》一書,2013年起列入名單。局方在書籍介紹中表示,當中25篇文章具參考價值,闡述本地和內地學者,對本港普通話教學的思考與探索。

其中一文題為淺論香港普通話教育的性質與發展,由中文大學普通話教育研究及發展中心榮譽專業顧問宋欣橋撰寫。文首指出,普通話教學之所以有爭議,是因為對「母語」、「中文」、「普通話」、「粵語」等概念缺乏準確理解:「這個問題對普通民眾來說似乎不必深究,但對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從事中國語文的同仁來說則需要予以釐清。」

宋欣橋又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1951年定義母語為「本族語」,並由此推論:「香港人中絕大多數人的民族屬於漢族。那麼,有關香港人母語的較為確切的表述應該是:香港漢族人的母語是漢語。」他認為,粵語只是漢語其中一種方言,屬「地域變體」,不是嚴格意義上母語之義。

他遂引述北京語言大學原黨委書記李宇明2003年一篇著作,建議港人可稱粵語為「母言」:「香港多數人的母言是粵方言,但其母語仍然應當看作是漢民族共同語。」文中另外提到,漢語其實早有「共同口語形式」,數百年前叫官話,現在稱為普通話;因此「普通話教育」,等同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教育」、「基本素質的教育」、「正規的語言教育」。

LIHKG討論區用戶「酒吞童子」星期一(4月30日)晚,發布上述文章連結和節錄。帖文一度登上熱門榜,引起眾多巴打絲打討論。《明報》記者去電問過幾位小學老師意見,有人坦言:「無睇過。教育局寄呢啲資料嚟,隨手就掉埋一二邊。」另一人透露,小學課程愈來愈趕,加上用普通話授課,學生學習興趣大減,過去兩三年間,已有不少小學放棄普教中。記者追問例如是哪些學校?對方表示:「唔好開名喇,知道係我爆料,老細照肺㗎。」

翻查資料,教育局曾委託香港大學教育學院研究團隊,參與「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研究結果去年12月發表,反映以普通話為中文授課語言,不會特別提升中文閱讀水平。有學者分析,要學生以「非家庭語言」學習,可能會影響教學進度和深度。

另外,根據UNSCEO 2016年頒布「母語教學 — 多語言教育」資源文件,母語定義是:「第一語言或家庭語言;小孩在家中用作溝通的第一語言。」再追溯至1951年,UNESCO當年在巴黎開會前,為免與會者有歧異,定義母語為:「一個人自幼習得的語言,通常是其思維與交流的自然工具。」(見聯合國文本第46頁)至於宋氏所述「本族語」一義,出處暫時不明。

其他報道:雙程證者嘆工作培訓皆無份浪費時間 社協籲政府設適應裝備計劃

其他報道:【土地供應大辯論】朱凱廸倡軍營作第19選項 「反映中央對香港的愛」

其他報道:被拒入內地備勤區 朱凱廸斥以遊客角度訪高鐵不合理:非議員職責

相關字詞﹕連登討論區 網上熱話 普教中 母語 方言 普通話 粵語 編輯推介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