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港聞

【短片+多相】外籍同志居港 兩個「爸爸」領養小孩:只需無條件的愛及習慣 學者:同志家長或無法律保障撫養權 (08:57)

外籍同志居港 兩個「爸爸」領養小孩:只需無條件的愛及習慣 學者:同志家長或無法律保障撫養權(溫嘉敏、丁灝嵐攝)

每年6月第3個星期天,父親都會成為家中主角,而在13歲的Ethan家中,主角有兩個,「我叫其中一個『Baba』,另一個是『Dada』」Ethan介紹。被問到如何慶祝父親節,他毫不忌諱地說:「不如你們買禮物給對方,然後把我算進去。」兩個爸爸聽畢後哄堂大笑,未有太介懷,因為他們認為「每一天都是奇蹟」。

其他報道:財會火花四起 蔣麗芸連珠發炮 陳健波:請你唔好再發言!

「Baba」是意裔澳洲人Santo Rizzuto,2003年與來自美國的「Dada」Walter Jennings 結婚,翌年在美國透過機構,領養了在中國被棄養、當時只有9個月大的Ethan。

一家人6年前來港,Walter持工作簽證在香港及深圳上班,Ethan作為受養人可在港居留。不過,本港法例未有承認兩個爸爸的婚姻,故Santo未能以配偶身分留下,只能申請旅行簽證,並每6個月到入境處延長逗留時間,其間不能工作。

他的護照內,貼滿標示着不同逗留時間的貼紙,令他每次出入境都陷入困境,「邊境的職員看到貼紙會感到混亂,問我它們是什麼,我解釋丈夫和孩子都住在香港時,他們就更混亂,會把我拉到一旁查問」。

雖然如此,他們一家人均滿意在港生活,指鄰居都很包容,將他們擔心會被歧視的憂慮一掃而空。「我們會保持地方清潔及守禮,所以鄰居都很喜歡我們,學校更曾送花給我們,因為Santo早前幫忙辦了敬師日。」Walter說。

他站在露台,看着附近的教堂笑稱:「最反對我們的人或許是他們,但我們卻正正住在十字架後的屋子裏。」

被問到會否變相剝削小孩擁有媽媽的權利,Walter認為社會上存在不同的家庭模式,但不論異性、同性或單親家庭,「孩子只需無條件的愛和穩定的生活習慣(unconditional love and routine),有這兩者就足夠」。

兩個父親並無特別灌輸有關同性戀的資訊給兒子,Ethan稱自己是隨着成長,逐漸認識同性議題,「我的朋友都知道社會有不同類型的家庭,我們都覺得有兩個爸爸是很酷的事,沒有人批評過我們不正常」。

「他也經常與我們分享朋友的事,我們問過他,他說他喜歡女生。」Santo說。

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蔡玉萍指,「夫妻」作為家庭角色傳統與一男一女掛勾,透過「性別社教化」對兩性造成刻板印象,但隨時代改變,外國已有不少地區以「伴侶」等中性字眼取代「夫妻」,又認為同志家長的性取向不一定影響孩子的成長,更為重要的是其教育水平、階級背景及對人權的觀念,指同志家長或更能撇除性別分工,教導孩子公民價值,如包容不同形式的家庭及小眾。

但蔡亦指出,不同類型的同性伴侶或有不同的潛在問題,若某些家庭有兩個母親,其中一方與小孩有血緣關係,在現行法律下,非親生的一方在伴侶生病甚至死亡時,均無權以家屬身分作任何醫療決定,亦可能會失去對孩子的撫養權。

美國哥倫比亞法學院去年公布一項研究,檢視了過去30年,79份比較同志家庭與異性家庭的研究,發現當中有75份,結論均指兩類家庭的孩子成長上並無顯著差異。剩下的4份提出,同性家庭的孩子面對更大的社會及心理壓力,不過法學院的研究引述有學者質疑,4份研究的抽樣對象本身為經歷破碎家庭關係的孩子,結果未必能完全代表同志家庭的情況。

性傾向條例家校關注組召集人黃偉明認為,不少同性伴侶間各自擁有多重關係,而社會上仍有人基於宗教及道德理由,不認同同性伴侶的結合,如果將仍具爭議的關係納入婚姻制度,會導致主流教育亦把這些關係納入課本中,「小孩子只是一張白紙,如果於他們未有判斷能力時就被灌輸同性的資訊,小孩子就會以為這是『正常』,我不想讓小孩冒這個險,學懂一些我們家長不同意的事,這是變相剝削家長的教育權利」。

其他報道:【港珠澳橋醜聞】大橋再有116個測試結果異常 土木署另揭政府55工程130個測試結果異常 惟稱符合要求

其他報道:港議員撐台組「關注港民主連線」 周浩鼎轟賣港賊「#收皮啦」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