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每年有逾4萬人離世,但喪禮的模式卻趨於單一,不外乎跟隨傳統,以不同宗教方式在殯儀館設靈再出殯,換一張照片就成了另一位先人的喪禮,未必能突顯先人的個性。有見及此,有團體早前舉辦「喪玩喪禮」 活動,讓參加者以創意拍攝「車頭相」,甚至一嘗瞓棺材滋味,實行「自己喪禮自己搞」,籌劃屬於自己的喪禮。活動主辦者認為及早計劃人生最後一程並非「不吉利」,反而可以讓家人更好預備,辦一個符合先人意願的喪禮。
「喪玩喪禮」 由團體PMM Media、毋忘愛、MakerBay合辦,參加者被邀請替工作人員計劃一個充滿個人特色的喪禮,包括討論擺什麼姿勢拍遺照及播回顧人生的短片內容,並會即場影「創意車頭相」,又會躺在模型棺材中數分鐘,在黑暗和靜默中回顧人生。
活動強調喪禮形式可以多樣化,既可以是熱鬧派對,又可以是感人的追思會。有參加者表示,活動讓他們知道形式化的喪禮以外,還有其他方式可選擇,又可將自己的精神傳承給他人。參加者朱小姐指她曾經想過自己的喪禮是一場派對,播放自己生前的留言,在派對尾聲用錄音跟來賓倒數,當的彩帶噴出後,她說:「再見了!我很愛你們、你要記住我。」被問及會否擔心親友認為她的喪禮太兒戲,朱說:「這個不兒戲的。如果在整個過程,他們會看到一路望過,他們會見到我的過程、我的經歷,我相信他們會感動。」
另一參加者Suzanna則百無禁忌地試睡棺材,3分鐘的黑暗經歷令她有點害怕,但同時反思自己的人生,「覺得自己有很多東西未做,有很多人生目標我未去達成,真的想要多一些時間」。
受傳統文化影響,香港人一般不會輕鬆談論生死,更遑論計劃自己後事。對於港人喪禮流於形式化,活動主辦單位之一的PMM Media成員Joyce分析:「因為很多親戚朋友會給意見。例如爸爸說『想從簡』,但為何出到來是很舖張?其實是很多家屬或是姨媽姑姐,很多時在旁邊說,你這樣做對你的爸爸不尊敬,會否對他不好?不如你按照以前的做法會比較好。」
Joyce不認為「喪玩喪禮」或計劃自己最後一程會是「不吉利」,「不要相信一件事,就是你去計劃它等同於它會發生,而是你計劃了,到你將來的的家人更好地去預備」。
計劃自己的道別式的其中一個方法是寫「預囑」,即寫下文件向親友交代自己對身後事的意願。非牟利形式運作、推動綠色殯儀的社企「毋忘愛」表示,「預囑」與「遺囑」相近,都會要求立囑人交代財產處理等問題,但「預囑」涵蓋面較廣,基本上沒有法律效力。
近距離看過生離死別的毋忘愛主席范寧醫生表示,面對親友離世,一時三刻要傷心的家屬由沒有計劃變成有計劃地去處理喪事是有困難,他曾遇到個案,往生者因生前沒有預先告訴親友個人意願,家屬又傾向用不同形式去辦喪禮,到最後中西各做一次。范醫生認為喪禮的深層意義是透過彰顯對先人的愛及傳承,以鞏固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預早有計劃可幫助喪禮不只是流於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