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為免散髮弄扁舟 先天下之憂而憂 ──春節期間中外形勢的3點觀察(文:劉銳紹) (09:00)

兔年伊始,祝君一切順利順心、百毒不侵。我有生以來,無論面對順境逆境,心態都一樣:即使未能兔(吐)氣揚眉,但總要兔(吐)故納新;絕不守株待兔、兔(吐)絲自縛,更不會變成老兔(老套);有時要靜如處子,有時又要動若脫兔。

在春節期間觀察中外局勢,有3點可以由微知著,看似零碎,但整合後可細察未來。為了避免「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語出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不妨像范仲淹《岳陽樓記》所說:「先天下之憂而憂!」故有今天的標題。

(1)不攻內地市場  港電影有生氣

──過去3年春節,我都留港消費,支持香港電影,發現了一個微妙現象:不以內地市場為目標的香港電影,反而更有人性和活力,充滿時代感和香港特色,探討的內容和內涵也向深度進發,相信其中一些還可進軍國際,成為傳世之作。為免厚此薄彼,在此省略戲名,但朝這個方向發展,香港電影將可恢復生機(像1980年代的新浪潮電影)。所以,不依重內地市場,不一定是壞事。

回顧過去頗長的時間,某些香港電影為了打入內地市場,在創作內容和藝術手法上也要適應內地文化,尤其是「政治正確」的需要。這樣各適其式,沒有問題,惟久而久之卻成機械的作品。例如某些電影要有兩個版本,一在香港和境外放映,可以深刻反映人性、人情和世情(例如「邪會勝正」);另一在內地放映,內容一定「邪不能勝正」(現在如要在內地放映,更只能有一個版本)。其實,負面或反面的結局有時更可引發思考,但內地卻要直接宣傳正面信息。更嚴重的是,內地利用文化政策和市場份額,大幅限制創作自由,這才是問題所在。

──內地官方以為,控制市場就可以抵禦「外來文化侵略」,外國電影如是,近兩年的數量更因貿易和意識形態戰爭而明顯下降。殊不知外國電影已有其國際市場,如能進入中國,當然更好;如不能進入,也無傷大雅,絕不會輕易改變創作方向。這種意識形態的樊籬,反而阻礙了中外交流和對外關係的發展,對官、對民都無好處。

──據官方數字,今年春節檔期的內地新片總票房突破67億人民幣,僅次於2021年同期的78.22億人民幣。不管當中有多少水分(例如官方包場和送票),也反映疫情下的節日氣氛和民眾需求。不過,觀乎中國大力推動的國產電影,儘管控制了市場,但能夠得到國際讚頌、成為傳世之作的,少之又少;即使藝術水平得到業界肯定的革命樣板戲,亦只能作為研究之用,而無法深入中外民心。無他,皆因官方只着重宣傳黨國,丟棄了藝術作品的時代和跨代生命力。從這角度對比內地和香港電影,後者更有可觀性,值得支持。

(2)中國經濟走向「塘水滾塘魚」

──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立今年的方向,主要仍推動內需和房地產市場。春節前後,不少地方政府(包括經濟大省廣東、江蘇、遼寧等)推出刺激本地經濟的措施;為了吸引外資,也派團到海外招商。但效果不能立竿見影,因而逐漸形成「煲辣本地薑」的態勢。與此同時,去年中國家庭的銀行存款累計增加17.8萬億人民幣,當中既有防疫政策限制了消費的因素,也有人民積穀防饑、不願亂花錢的原因,這又抵消了刺激內需的政策。

更有甚者,一些地方政府要求公務員「當自己老闆」,購買本地政府企業的股份,沒錢的也要借貸購股。這種近乎「攤派」的任務,令公務員變相減薪,更打擊士氣。

──春節前後,西方國家突然和奇怪地猛吹「台海兩岸可能2025年左右兵戎相見」。過去,美國的主調是不想兩岸發生戰亂,因為維持現狀最符合美國利益;但近期美國輿論(包括軍方)卻放出兩岸可能開戰的研判。何解?皆因這樣可以影響有興趣到內地投資的外商意欲,拖延中國疫後復常的步伐。

如大陸真的攻打台灣,這更是西方認為「最能消耗中國實力的方法」。但這些國家又會想盡辦法(例如武器供台、凍結中國大陸海外資金、掀起對華金融戰等),促使大陸無法解放台灣。

──外國日後對華的經濟政策,將是與中國的中低端產業和貿易不脫鈎,高端和容易賺錢的產業(例如高科技及金融)則會逐漸脫鈎或限制。所以,中國雖然在春節期間公布了亮麗的經濟數據,但必須懂得分析。例如,2022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收入超過20萬億人民幣,增長0.6%,這在疫情嚴峻之下,算是不錯了;但按去年初的估計,增長率應是3.8%,即不符理想。此外,去年預算開支卻增長6.1%,令中央財赤規模達至約2.65萬億人民幣。當然,中國可以承受得起;但上述「塘水滾塘魚」的自食其力,終非善策。

(3)社會怨氣須消減  自製矛盾更不宜

──春節期間普遍歡愉,實在難得;但同時令全國關注的,卻是疑點重重的江西高中學生胡鑫宇案。他失蹤106天後,遺體在距離學校不遠處一個荒廢糧庫的樹林裏被發現,而且是用「鞋帶上吊」。事前,公安稱在附近遍尋不獲,並呼籲民眾不要輕信傳言;可是,官方卻無法解釋外界各種疑問,例如是自殺還是他殺?發現遺體之處是否第一案發現場?此案令人聯想2012年的李旺陽事件(他在窗前吊死,官方稱「自殺」,家人和公眾質疑)。官媒(例如人民網)也明確指出,還原胡鑫宇案的真相,是「相關部門的職責所繫,不能有絲毫問題存在」。

長期以來,官方處理這類敏感事件,透明度完全不符合市民要求,直接效果是官方進一步失去民眾的信任,從而積累更深的怨氣和矛盾。這類教訓已多,不知官方有否吸收?

──官方對「白紙運動」的相關人士秋後算帳,也破壞了春節的喜慶氣氛。如今至少有32名被捕的人有名可查;曾贏得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后的內地女星春夏,也被傳因支持「白紙運動」而被封殺,在央視春晚中被除名。須知「白紙運動」起因是內地人民不滿多地政府的封控措施才引發,而不少地方政府亦予以修正,一些地區當局更已致歉,反映「白紙運動」是正常的和平表達,不是「反政府的民亂」。官方適宜從寬處理,否則又添怨氣。

總之,為免日後散髮弄扁舟,必須先天下之憂而憂!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