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多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也自難忘 ──中曲正徘徊的一國兩制25周年(文:劉銳紹) (09:00)

蘇東坡《江城子》開首語:「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香港回歸25年,多少蘭因絮果,幾許風浪起跌,真的不想思量;但怕思量也要思量,因為往事縈繞腦際,頃刻難忘,於是成了今天標題。此外,25年剛好是「50年不變」的一半,到了中曲時候。綜觀時勢,正如《古詩十九首》之句:「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一彈再三嘆,慷慨有餘哀!」於是有了今天的副題。

一、釵分為何難磨合  反抱琵琶向深淵

──首先必須弄清楚,兩地差異和深層次矛盾在哪裏?我歷來認為,首要的深層次矛盾不在經濟、民生(但我不否定其重要性),而在政治及公民權利的程度和速度。請看得準確,這不涉及「否定政權」和「港獨」,重點在程度和速度問題。任何人如果有意或隨意無限解讀,側重極端事例和言論而導致矛盾加深,或停步不前甚至倒退,或因此而暴烈和激進,都在侵蝕一國兩制的骨質。

另一個深層次矛盾是意識形態,這方面的磨合相對容易,但需長時間。官方絕不能急,自己也要適應「兩制」特點,而且必須認識意識形態如流水,可以引導而不可封,否則水滿外澇,或變成冰,官方也無水可飲。

──京港、官民之間有否嘗試減少摩擦,拉近距離?有!回歸初期6年,北京基於當時現實需要(向台灣和國際展示一國兩制示範作用),治港政策基本放開,克制力強,成效顯著。

民間嘗試減少摩擦的典型例子,是支持2012年政改方案。市民2003年「七一」大遊行後,連續幾年都有大遊行,均無實質成效,開始認識「循序漸進」的操作性。民主黨當年同意「袋住先」政改方案,爭取北京宣示的2017年「可以」有普選,是當時的民意產品,北京也有某程度的互動。

──不過,官民落實一國兩制須有足夠耐性和魄力,尤其是官方(因它擁有權力,關鍵是如何善用)。但後來的發展事與願違,摩擦漸多而慣性從緊,不善解決。民間也因「目標久久未達」而出現沉不住氣的反應。這些可視為常見的社會規律,但不能知進而不知退、知勇而不知謀、知己而不知彼、知眼前順景而不知歷史教訓。

二、如何解開「中曲正徘徊」的結?

──官民互信不高,京港關係不濃,乃眼前現實,更須有說服力的溝通。觀乎官方和建制派總結一國兩制25年得失,歌功頌德的多,檢視問題的少,或把問題全往外推(反對派和外部勢力),但都欠說服力。舉例說有建制派認為「人心回歸才有普選」,但什麼才算「人心回歸」?官方說已「由亂到治」還不算「人心回歸」?內地算是人心回歸了,但內地有普選嗎?又如有建制派認為「民主派辜負了中央的善意」,但官方在民主派通過2012年政改方案後有否向前走?官方是否冷漠了港人的善意等待?

──建制派有一個觀點我不否定:港人總體還未了解國情,所以未能互借東風,我對此極度無奈。2012年內地出版《香港發展報告》,49元人民幣可買到,在港亦有出售,清楚說出2018年後的治港政策、方針和一些具體建議。我曾在《城市論壇》提及這是值得關注的動向,但社會上無甚反應,只能怪我人微言輕和佩服港人隨遇而安的精神了。當然,了解國情不等於遷就國情,但至少可減少傷害和內耗、進退有度。

──眼前,既然碰也碰了,撞也撞了,壓也壓了,傷也傷了,是「靜而後能定」的時候了。尤其是官方,要相信雖然民心未歸,但已基本回復一泓澄碧,勿再用老辦法處理新問題。我經常癡人入夢,不知官方能否拿出當年無為而治的勇氣呢?

三、愁腸歌:喚我沒有名分的女兒

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一國兩制誕生時,我有機會見證、參與和接生,她已是我沒有名分的女兒。回顧她由胚胎到今天25歲,確實百感交集,如今只能以歌寄懷。此歌原名《斷腸歌》,確是我此刻的感受,但我不想一國兩制從此榮休,故把「斷腸」改為「愁腸」。我更希望在各方努力下,「愁腸」可變「愜皮」(happy),可以嗎?

生在海涯痛閻羅,憎見紅鬚綠眼多。四十年前風華茂,栽花種柳願勤鋤。逐浪英倫謀國運,再赴京師謳雅謌。人到中年誕嬌女,淡素青衣托絲蘿。(註1)

悲哉六齡罹怪疾,萎肌脆骨陷沉痾。黃毛丫頭竟鶴髮,乳齒落盡口門疏。嶙峋瘦骨如藤扭,蛾眉猶似八旬婆。楚楚可人稚女淚,天地無處訴坎坷。(註2)

弱質纖纖不自棄,強撐病體斷愁河。翻山越嶺尋靈藥,救人救己豈能拖。掙扎陰陽十餘載,虹光忽現活華佗。刮骨療傷延孤命,蒼生額首樂呵呵。(註3)

慶幸倩女能復艷,花顏蓮步踏輕波。誰料激蕩風雲變,驚濤裂岸海摧坡。生而復死狂而駭,舛途弱女奈愁何。(註4)

我怨天公受擺唆,亂塗鬼錄任蹉跎。既讓吾女再妙舞,何堪又響奪命鑼。自嘲錯領姝來世,人間遺恨悔當初。父母憐我心本善,父老罵我妖如魔。父女相擁跪地哭,饒我癡呆怒我傻。(註5)

悵垂恨線沿江釣,難吊殘軀祭紫羅。接引芳魂埋墓塚,香魄慰我苦情哥。禾遭烈日如屍曝。自古好事空折磨。通衢分拆成水巷,一曲戀歌作輓歌。

註1:1954年我生於港英政府年代,痛惡殖民地管治;1980年代內地改革開放,推動一國兩制,我長駐英國採訪中英談判,其後奉調北京跟進國家大事,包括《基本法》,一心希望一國兩制如黃花閨女,托喬木而生。這確是我當時心情。

註2:豈料她由6歲(2003年)開始備受怪病折磨。病因?當年各有話說;今天我希望各方冷靜下來,從頭細想。

註3:但女兒沒有放棄健康成長,努力尋求生機。2010年討論2012年政改方案時,京港溝通互讓,同步前行。

註4:其後形勢巨變,她的病情急劇惡化。「8.31決定」後爆發「雨傘運動」,她彷彿生而復死。

註5:協助她康復的人,被罵出賣和害了她,自諷不應讓她來到人世受罪。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