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政府新架構會帶來真正改變嗎?(文:羅健熙) (09:00)

新一屆政府即將上任,現時進行得如火如荼的,看來是組班和政府改組的立法工作。觀乎一眾立法會議員對候任行政長官的取態,相信政府改組可在立法會迅速通過,趕及新一屆政府上任。

過往每一屆政府都曾經推行改組、擴大問責制,或調整問責官員等,可惜每一次都無法讓市民看到實際成效。舉例說,問責制在問責局長之外,增加了副局長和政治助理,但長期以來,副局長和政治助理的表現都廣被批評,鮮有做到擴大問責制時所期盼的效果。

架構問題不在加位  部門協調方見真章

最近不時被問及,對政府改組的建議有何想法?我一直認為,政府架構重組的核心問題,不是在架構圖上如何劃線、增加位置等,因為每個劃分方式皆有其優劣、有其合理性;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實際運作起來,各司局的協調才能見真章,而過往政府在這部分都無法突破,新重組又有何不同?有什麼新方法加強協調?這些才是最需要回答而尚未回答的問題。特別是開設了幾個新位置,公帑也用多了,市民對新政府的benchmark(衡量標準)也自然會提高。

同樣情况在房屋問題上,也許亦有一定參考。10年前梁振英把自己打造成房屋專家,林鄭月娥則由發展局長到政務司長到特首,主管香港土地房屋相關政策10多年。可是,10年下來,樓價升多跌少不在話下,公屋輪候時間更是有增無減。房屋肯定是香港人最關心的議題之一,各式各樣調查問及香港人的關注,「房屋」十居其九都名列前茅。在新政府即將上任之際,「房屋」也自然是李家超會表達關注,同時也備受媒體注目的題目。

有新聞報道指,李家超將親自處理北部都會區發展大計。首先,現屆政府對北部都會區一直不願意給予一個財務預算。不管計劃如何出色、如何不能單以造價簡化,政府仍然要給香港市民一個估算。你可以說這樣的投資是超值、划算,可以製造多少倍回報云云,但總有一個大家要用公帑支付的價錢。像北部都會區或「明日大嶼」這類計劃,沒有10多年是看不到結果。如果政府真的希望可以解香港市民的燃眉之急,我們長期都主張應使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棄置農地和棕地,發展公營房屋。

早前房屋委員會公布公屋輪候時間平均達6.1年,不少論者都將加快上樓與KPI(關鍵績效指標)拉上關係,認為現時的制度令房委會沒有壓力、沒有迫切性去加快建屋,這些評論都難說公允。我曾在房委會擔任小組委員多年,可以看到房屋署職員在興建公屋上非常落力,但房委會收到的土地數量少、面積小,不少還是「三尖八角」、有很多困難要克服才能使用的地皮,令公屋興建工作更加困難。

加快建公屋  增房委會KPI毫無幫助

房委會提交給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的文件顯示,未來幾年公營房屋建屋量預算,在2022/23和2023/24年度,均只有一幅地皮預計可建超過5000個單位;而2024/25年度,4個項目加起來也只有8100個單位。若想加快興建公屋,在房委會原有的KPI上再加多幾項KPI,是全無幫助;多給房委會一些如粉嶺皇后山或東涌新發展區的大片已平整土地,才是最簡單直接的方法。

林鄭月娥早年曾說,收地會引來司法覆核、拖慢進度,但2018年發展局回覆當時民主黨立法會議員的書面質詢時,已看到由1997至2017年間,政府曾在154個公共工程及市區重建項目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業權人提出司法覆核個案的共有8宗,處理個案時間由最短的9天,至最長不超過一年,當中更無成功案例。

這些數據指出,收地引來司法覆核的個案極少,幾乎必勝,耗時亦不長,相信比明日大嶼、北部都會區等項目成效更直接、顯著,爭議亦一定較小。最近看到政府在元朗南收地作公共用途,希望當局妥為處理與相關持份者的賠償問題,亦多聽民間對該項規劃的意見,以免成為失敗例子。

至於私營樓宇,我一直相信,政府不能逃避的一個問題是究竟要如何看待樓市。大家都批評香港樓價太高,但即使如此,都持續有人「接貨」,而有樓階層又不會希望樓價大跌。這矛盾在所有關乎香港土地供應、房屋市場、空置稅等等的政策討論均會出現。討論一天不展開、這種矛盾一天不紓緩,大家就只能膠着,然後看着樓價繼續升,矛盾積累下來,又將愈來愈難解開。

作者是民主黨主席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