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香港沒條件「與病毒共存」(文:李嘉恒) (09:00)

Omicron變種病毒入侵本地社區,葵涌邨疫情全面爆發,香港進入第五波疫情。政府實施嚴格隔離限制和收緊社交距離措施,但Omicron在社區仍不斷傳播。具威脅性的Omicron變種病毒及因而導致的第五波疫情,再次引發關於是否需繼續「清零」抑或採「與病毒共存」策略的討論。

與前幾波疫情不同,第五波疫情爆發初期,政府迅速落實大幅收緊社交距離措施、追蹤個案源頭,冀短期內控制病毒擴散。政府參考前幾波經驗,對這些「清零」措施的社會成本和經濟影響有更好評估,推出新一輪35.7億元支援計劃,爭取社會全面配合「清零」。

疫情持續影響社會經濟及市民出遊,多數市民抗疫兩年疲態漸露,冀盡快恢復正常生活。有輿論認為本港疫苗接種率逾70%,足以實現群體免疫,加上亞歐美多國選擇「與病毒共存」,本港應仿效外國的政策,放寬入境限制以挽救虛弱的經濟。

生命安全與經濟生計的選擇

愈來愈多迹象表明我們終將「與病毒共存」,新冠病毒幾乎不可能像天花那樣消失;但我們仍要權衡不同政策取向為社會帶來的成本和效益。簡言之,這是生命安全與經濟生計之間的選擇。

新加坡作為抗疫模範生,位列首批轉向「與病毒共存」政策的亞洲國家,確診及死亡人數在政策轉變後呈幾何級增長。當地疫情雖曾回落,但因Omicron全球流行,最近病例又「大爆發」,1月20日錄得首宗Omicron死亡病例,衛生部早前估計每日將有1萬宗或更多新病例。疫情反覆,惟新加坡經濟穩定向好,一些經濟活動恢復至2020年疫情爆發前水平的約80%。按新加坡情况來說,「與病毒共存」並非沒代價,而是以上升的確診及死亡病例換取加快經濟復元。

長者接種率低 恐釀醫療危機

港府高層及多名專家顧問曾表示,本地未有條件實行「與病毒共存」,筆者認同此說。

第一,參考新加坡,約1%病例需要深切治療部照護,且有報道指出,未接種疫苗的人死亡風險對比已接種者高出約11倍,長者更特別嚴重。至1月25日,本港兩針接種率逾七成,但70至79歲長者接種率僅五成,80歲或以上更只有兩成。香港70歲及以上長者多達96萬人,若實行「與病毒共存」,大部分未打針長者受感染及出現重症的風險倍增;若有約1%至2%的長者被感染,也將加重本地醫療系統壓力,甚至拖垮整個公營醫療。

恢復對外往來 須先做好自身

第二,一般人誤以為「與病毒共存」代表放棄社交距離措施,不受限制自由出入境。但實情是多個實施「與病毒共存」的國家,均針對當地疫情制定分級別的邊境管制。以新加坡為例,疫情最輕微的第一級地區如中國,短期遊客除了在入境前先做檢測,僅須在班機抵達後接受病毒檢測並得到陰性結果,及須下載和使用手機追蹤應用程式;其他地區則依狀况,分別施以不同日數的隔離,和多次篩檢等程序。對於第一級地區的待遇,是基於信任該地的防疫成效,如新西蘭曾因疫情失守而「降級」。港府須透過社交距離措施,穩定本地疫情,不但減低本地醫療系統壓力,更是與各國逐步有序恢復人員正常往來的必要條件。

與內地連通 防疫須看齊

第三,香港是一個細小而外向的經濟體,高度依賴外部物流人流;受新冠病毒疫情影響,全球供應鏈出現斷裂危機,香港難獨善其身。面對疫情造成的經濟衝擊,中國提出「雙循環」經濟策略,推出更多刺激內需和消費的措施。隨着大灣區建設成為國家規劃重點,香港作為大灣區橋頭堡,若更融入內地的強大內需市場,將有助經濟走出谷底,恢復元氣。但是,促進與內地緊密連通的前提,是本港防疫目標必須與內地看齊,即繼續堅持嚴格防控,築牢「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堅實屏障。

疫情下盡早恢復經濟重要,但人命同樣珍貴,即使本地疫苗接種率逾70%、全球新冠肺炎的死亡率只有約0.2%,對香港來說仍太高,過快放寬防疫措施的代價太高。經濟上,香港有國家作為強大後盾,盡早與內地通關,對我們的經濟和旅遊業,以及與在內地親人團聚,也至關重要。可是,本地仍有部分人似乎更傾向歐美以經濟凌駕性命的取態,忽略香港與國家互聯互通在疫情全球大流行下的重要性。這種傾向,在政治、經濟和人性上都不可取。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