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吉凶倘若難參透 望施良劑救膏肓──徐英偉去向的另類觀察角度(文:劉銳紹) (09:00)

出席「洪門宴」的10多名港府官員和職員,經過健康監察後,多數已經復工。唯一未復職的是民政事務局長徐英偉,報載他將繼續休假,至下月4日才復工,其職務由民政事務局副局長陳積志署任。不知這是定案,還是有關方面意欲測試各界反應的現階段安排?所以,徐英偉的去向如何?對港府日後的威信和施政有沒有影響?仍待觀察。

眼前光景,令我想起任劍輝、白雪仙《幻覺離恨天》中頗有哲理的話:「色空倘若難參透,養性何妨學閉關。」但目前另一個更重要的民生話題──防疫和「封樓禁足令」,同樣影響港府威信和施政,完全切合宋代汪元量的《藥市》詩:「天下蒼生正狼狽,願分良劑救膏肓!」於是,稍作修改和合併,成為今天的標題:「吉凶倘若難參透,望施良劑救膏肓!」

從實務角度出發,以下3點值得觀察:

(1)徐英偉去向已非純行政考慮

──這是難以避免的,昔日港英政府和今天的外國政府,出現這類事情,也有政治考量。所以,即使北京完全放手,但也不排除港府考慮徐英偉的去向時,會考慮北京因素;因為局級問責官員也是「特首提名,中央任命」,而且是實質任命。按過去經驗,名單公布前已有多次意見來回,以免公布後出現尷尬情况。這已是官場共識,即使林鄭月娥有獨特個性,但作出最終決定前,「中央意向」也是港府「自動埋位」、揮之不去的內因(除非中央明確表示港府可以全權處理)。

──建制派內部不同利益群體的取向如何?對處理徐英偉事件有何說法?也是必然出現的牽扯力量。尤其是新一屆特首選舉在即,部分建制中人相信自己及其同路人,可以發揮部分「造王者」的角色,這也是他們的本錢之一。現在選舉還未開始,未適宜公開叫價,但暗裏姿態紛呈,已是圈內近期的另一條風景線。有意競逐特首的人(包括林鄭月娥,如她有意的話)也會深入思考建制的不同板塊。

──作出最後決定的時間也很講究。按目前疫情進一步爆發之際,民情反覆,負面情緒增加,「嚴肅處理」也許有助港府建立威信,但也不排除間接證實「官不稱職」而增加民怨。如果用拖字訣,眼前或者可以避開建制內部爭拗,但其弊將見於日後。市民也希望林鄭月娥在合理時間內公布調查結果;愈遲公布,止血的效果就愈差。

(2)中央角度和建制角度的異同

──團結、穩定、建立「香港式民主」和施政機制、不要被敵對勢力有機可乘,相信是北京和建制的共同願望;對待徐英偉事件,當然也是同一態度。從現實角度看,北京一聲令下,建制莫敢不從,連昔日「擦邊球」的角色也不見了。君不見在立法會會議上,沒有議員跟進「洪門宴」;據聞有人入紙提出這個問題,但沒有被抽中發問。於是,事件就冷下去了。

──但中央的想法和建制的利益畢竟也有不同之處。後者身在香港前線,直接處於利益版圖之中,在某程度上也可以參與或影響版圖的變化。新任立法會議員要爭取表現,在非敏感問題上指摘港府,已是公開的狀態。所以,在不違反大方向的前提下,各個建制群體都會各自籌謀(包括認為徐英偉錯不至丟官),進行建制內部的合縱連橫。北京要花大氣力,才能完全掌控,但內耗難以杜絕。

──有意見認為,建制派可取代泛民監督港府的角色。但這必須深入觀察:建制派是站在中央角度監督港府?還是站在民眾角度監督港府?才是關鍵所在。以葵涌「封樓禁足令」為例,這類事情有別於「洪門宴」,它不涉及政治技巧層面,而純粹是民生政策和執行層面,但也弄得怨聲四起,建制派的監督作用能否發揮?這個問題也在傳媒出現。觀乎傳媒的整體表現,雖然也有報道,但分量是否足以反映民眾心聲?見仁見智。感覺上,報道英國首相府的派對醜聞更多。跟過去比較,市民轉向網上平台發表意見,頻率已大大增加。

(3)「人性化」還是「官僚化」?

──港府為了「動態清零」,採取「封樓禁足令」,勸喻市民配合。可是,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一些僵化的事例:例如市民送藥到被封的大廈門外,看守人員卻因為政策不清而拒絕轉交。這些可能只是個別事件,但反映港府的內部指引不清晰,而且「一次意外足以(令形象)致命」。

──除了抗疫之外,市民也關心官員的責任問題。林鄭月娥遇上這類問題時,表示抗疫是首要的,問責則待調查後全盤交代較好,而對於爆疫責任「不一定要人頭落地」。這類答案很容易讓市民感到她在自我保護,而且徐英偉事件還未公布調查結果,種種因素加起來,只會令市民對港府的政策和措施愈加不滿。這些不利因素互相重疊和循環,變成港府自製的另一個危機。

──事到如今,務實和彈性地處理疫區的問題,才是比較妥善之法。例如,改善和提高膳食標準;在強封的建築物外設立轉物區(內地在封鎖的樓宇旁邊設立轉物區,外來的物資經消毒後,可讓居民下樓領取);加強內部協調,減少與居民的摩擦。只要貼地、貼心,才能真正「人性化」,想出很多方法,否則只會繼續流於官僚化。

最後順帶一提,官員下台是否等於落實問責?這個問題在港英政府年代已長期存在。如今,參考中國特色的官場文化,追究直接責任也許有,追究間接責任則較少,因為官場主要考慮政治忠誠多於具體施政;即使問責下台,日後也可以另有高職。所以,既然官員「吉凶倘若難參透」,倒不如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民生事情上,抓好上面第三點,「望施良劑救膏肓」。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