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殺小動物就是「為市民好」?(文:羅健熙) (09:00)

香港防疫措施再次收緊,禁晚市堂食、指定處所停業等的安排延長至農曆新年,令飲食業、旅遊業、健身中心等行業受到突如其來的打擊,在嚴峻處境中再加重了虧損,情况堪虞。除了上述行業,日前因為有倉鼠感染新冠病毒,令全港有出售倉鼠的寵物店亦須停業,更有為數2000隻倉鼠、龍貓、兔等小動物,不理是否受感染而全數被人道毁滅,引起公眾極大反響。

人道毁滅外無他途? 格殺科學根據何在?

倉鼠確診雖是罕見情况,但一般市民很難想像確診倉鼠會連累其他小動物一同遭殃。面對持續的疫情,我們在官員和專家身上看到的,竟然是不理科學上仍未有倉鼠傳染人類的證據,也不理明明檢測只發現倉鼠受感染而其他小動物沒有確診的結果,而恐慌式將2000隻小動物格殺勿論。

任專家顧問如何力挺相關做法,市民都仍然會產生強烈和合理的疑問,例如為何不能將所有小動物隔離、為其檢測?為何檢測已證明沒受感染的也要一併撲殺?說到底,就是人道毁滅以外,難道就沒有其他處理方法?政府常說,他們要以科學根據去做決定。這次的科學根據又跑哪裏去了?

這些疑問一天不釐清,而政府若決定一意孤行,市民的不滿和不信任就會繼續增加累積。市民將來不信任的不單是政府,「專家」們也無法迴避。

市民珍惜動物生命 撲殺無辜定惹反感

平情而論,對具醫學背景的專家們而言,應對疫情的方法當然是愈辣愈好,因為他們專長醫學而不是政策制定者;但作為政策制定者的政府,就必須考慮整個社會的利益、市民接受程度、可以承受的風險等,然後取捨平衡。

回到撲殺小動物的舉措。專家們也許覺得這樣一舉撲殺,是最一了百了沒煩惱的方法,惟政府施政卻萬萬不能如此。早前漁護署捕殺沒攻擊人類的野豬,亦惹起極大爭議,正常人都可看到,香港市民對動物生命的珍惜程度已大大提高,將無辜動物一併撲殺注定會惹來反感。而倉鼠也不像野豬,牠們體型細小、全無攻擊力,亦是香港市民家中常見的寵物,市民對倉鼠的同情自然比野豬更高。這些民情,難道官員真的感覺不了?

政府自忖「為市民好」 卻不問民應怎抗疫

或許會有論者為政府說項,認為這是「為市民好」的做法,但這正正是我想帶出來的下一個觀察。抗疫兩年以來,政府視市民的觀感和生活困苦如浮雲,卻不願意去問問究竟市民認為怎樣的抗疫策略才是最合適。民主黨於去年11月曾進行民調,剔除沒意見的回應,較多市民認為香港政府應就「與病毒共存」策略展開研究或準備。這些坊間的想法和意見,面對政府卻如碰上一面大牆壁,這些防疫大策略近乎全無討論。令百業蕭條的「為市民好」,對市民而言是否真是「好」?

又例如最近要求所有人到食肆進食必須接種疫苗,很多長者一直認為自己身體狀况不算很好,自行評估接種疫苗的好處和風險後,選擇不接種疫苗,新政策下只能被迫打針;而覺得自己身體真的無法承受疫苗的,則連日常生活、社交都會受到極大影響。這樣的「為市民好」,又是否真的很好?

病毒在變種,Omicron傳播力強、殺傷力弱在世界各地都已有不同數據,但香港仍只集中在確診數字。那麼入院率、重症率、死亡率呢?如果病毒減弱,抗疫策略是否要有調整和轉變?我完全無法理解,為何整個社會只是圍繞確診數字來轉,而沒有其他討論。難道這些又是「為市民好」而不應該討論?

無視民意引致民怨 管治只會舉步維艱

很快又到農曆新年,疫情自2020年農曆新年前爆發至今已經兩年。由最初全港爆發「口罩荒」,到戶外空曠地方的限聚令比室內更嚴格、午市爆發疫情卻禁止晚市堂食、幾近「以有涯隨無涯」的清零策略、天天都有的「圍封大廈強檢」但天天都是「沒有發現確診個案」的檢測安排等,令市民疲於奔命,卻無助香港從疫情中回復正常運作。

政府經常說政策是為了讓社會可以盡快恢復,惟市民聽了這些套詞也已經有兩年。之前說打疫苗後可以放寬社交距離限制、有七成疫苗接種率就會有群體免疫等,但最終卻一次又一次失信。病毒不似預期,但政策制定者若繼續無視市民的感受和意見,那些積累的反感和不滿,只會令政府管治愈來愈舉步維艱。

作者是民主黨主席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