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疫情防控鬆緊之間(文:歐陽五) (09:00)

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已兩年多,中國的防控成效在全球屬優等,這歸功於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策略和「動態清零」方針,形成一套反應快速的篩查、流調(contact tracing)、隔離與救治程序,也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贏得穩定的環境。然而,須看到在疫情複雜多變、前景仍難預測的背景下,尤其在冬奧即將舉辦的特殊時刻,中國在多個層面面臨着鬆與緊的張力,仍需時刻保持開放心態,動態調整各項治理。

一方面是國內新一輪病毒來勢洶洶,西安與Delta病毒的鏖戰進入收尾階段,北京、上海、天津、珠海、大連等地又通報本土Omicron病例。堅守「緊」的動態清零政策,對社會整體面當然是利好,身處其中的中國民眾能深切體會到「清零」所帶來的安心,這也是民眾支持、配合清零政策的原因。但執行過程中亦出現過度防疫現象,例如西安的案例損害了民眾權益。當事民眾顯然希望在疫情防控之「緊」下,能夠有一定「鬆」的空間。

目標一致 因地制宜 因人而異

這裏的鬆、緊之間,考量的是政策原則性與靈活度之間的彈性,是維護公共利益與保障每個個體權益之間的平衡,是政策制定者、執行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換位思考。值得肯定的是,對於西安醫院體系防疫期間出現的接診問題,政府很快調整。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表態,「疫情防控本身是為了人民的健康、為了護佑每一個生命」,「決不能以任何藉口推諉拒收群眾就醫」。

西安市衛健委官員在新聞發布會上鞠躬向市民道歉;涉事的西安高新醫院表示將完善制度、優化流程、加強醫院管理、強化人文關懷。上海衛健委要求任何醫療機構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諉拒診患者。天津疫情發生後,市委市政府很快發布了致廣大市民的一封信,體現與民眾主動溝通的意識和疫情防控的溫度。

疫情應對是觀察中國政治制度與社會治理的一個窗口,強大的動員力、及時的糾錯能力依然是當下中國鮮明的治理特色;同時,一些地方「一刀切」現象背後的官僚主義與懶政思維亦帶來隱憂。疫情進入第三年,防疫壓力和疲憊可以理解,但中國各地交出的答卷顯然不同,高分的答案是在形勢之「緊」下,讓民眾感受到心理之「鬆」,在目標一致的前提下保有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的空間。這考驗政策制訂的科學性和落實的精準性,意味着治理的現代化與人性化。

冬奧防疫的考驗

此外,在國際層面上,冬奧臨近,北京和張家口冬奧村本月將陸續迎來數千名境外選手,疊加春節同期而至,中國的疫情防控面臨更多挑戰。冬奧會主要參賽國的疫情防控策略相較中國為「鬆」,這些國家的運動員進入中國的嚴格閉環管理中,難免會有心理上的落差與適應期;而中國民眾擔心閉環內若出現病毒傳播,會否滲透出外;一直對中國清零政策持有偏見的外國媒體,則會帶着放大鏡看待中國的點滴。可以說,冬奧賽場內外,防疫工作也面臨着「鬆」、「緊」之間的角力。

冬奧會防疫既要滿足賽事正常運轉和運動員的要求,也要滿足中國廣大民眾的需求。這考驗政策制訂與執行的力道,也考驗中國爭取各方理解、贏得支持的能力。應當看到的是,在疫情下如期舉辦冬奧會,本身所展示的就是人類面對病毒、戰勝病毒的勇氣和智慧。

可以看到,疫情防控的鬆緊之間,有角色鴻溝,亦有中外差別、東西比較。正因如此,鬆與緊要彼此相宜、動態調整,鬆與緊之間的溝壑,也需要更多溝通和善意來填補。通過對各個層面鬆與緊的調適,不斷完善「動態清零」,勢必會為後疫情時代提供更多有益經驗。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