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通關作為頭等大事的迷思(文:葉健民) (09:00)

朋友說我的面書現在只有風花雪月,時事評論買少見少,言下之意,是我怕死。怕,我當然怕。國安大法,誰人不怕?即使建制派說只有做壞事的人才會怕。但其實減少評論,更是因為在新常態下,很多事情已經看不透,很難再以自己一直依賴的政治學和公共政策理論去理解社會大事。例如盡快與內地通關是頭等大事這個說法,我實在不太明白。

香港與內地關係密切,以往每天跨境出入人數數以十萬計,物流貨運更直接影響物價民生,可以盡快簡化甚至取消出入境檢疫要求,對香港來說自然是好事。對長期坐困愁城的香港人,可以到外面抖抖氣,也應樂見其成。但相關的公共討論,似乎永遠結論先行,就是必須盡快通關,別無選擇。但政策取捨永遠是成本代價計算,「是否利多於弊」這個常識問題,亦理應是任何決策分析的基本內容;但在新常態下,這一切似乎都沒有進入過公共討論範疇。

「民意」由建制內有身分的人說了算

今時今日,什麼是民意,很難說清楚。真的有強烈的民意要求盡快通關嗎?我不知道。特區政府官員確實無日無之去重複通關如何重要,偶爾也有議員政團要求政府加快步伐努力爭取,但選舉延後、遊行無望的今天,要判斷這些舉動背後有多少民意基礎,並非易事。更甚的是,不少批評政府爭取通關不力的聲音,旨在借意攻擊林鄭施政無能,表面上是關心抗疫,實際是為明年特首選戰鋪路,是否反映民意似是無關宏旨。在公民社會團體陸續消失、批判意見被徹底靜音的情况下,「民意」就是在建制內仍然有身分的人說了算,獨家演繹各取所需。

繼續鎖港代價似沒被考慮

公共決策過程中,怎樣去計算社會代價和誰來分擔,也是必須考慮的問題。就是說即使假設以往經常頻繁地穿梭兩地的市民都支持盡快通關,他們究竟願意為過境便利付出什麼代價,也沒有清晰答案,不能理所當然地斷言他們一定會不惜一切去爭取通關。必須進一步加強防疫措施,是內地政府考慮與香港通關的前提。更有效地追蹤往返內地人士入境前行蹤,和進一步限制海外人士進入香港,是目前兩地官員討論的重點。前者涉及個人私隱,大部分人願意接受這個安排嗎?存在問號。當然,具體安排可以是願者上釣,不想披露個人私隱的人,大可暫停北上。但是對於後者,卻是整個香港都要付出代價。

香港現時採取對入境者的檢疫要求,應該算得上全世界最嚴苛的安排之一。長時間強制酒店隔離、其間頻繁的檢測、航班熔斷機制等,已經令市民難以外遊,更令海外人士對香港敬而遠之。當全世界慢慢開放邊境、國際商貿往來逐漸回復之際,我們現在要討論的,反而是如何對這種半鎖港狀態再加大力度,進一步遏止與世界接觸,何其諷刺。但要令內地政府安心考慮通關,這又似乎是事在必行。所有入境隔離安排固然不可能會在短期內放鬆,不斷加辣看來無可避免。繼續鎖港,代價是令香港自絕於跨國商業往來、損害特區的國際金融中心角色,更不要說會令數以百萬計因公為私有必要外遊的市民的利益受損。當世界重新起飛,人家不會因我們缺席而停步,商貿和個人發展機會也不會永遠等待我們。但這些關乎整體利益的計算,好像完全沒有被考慮。今天的公共決策思維,唯一合理和值得重視的利益,恍似只有加快中港融合,而為了方便有必要經常往返內地的人,其他人只能作出犧牲全面配合。當某種考慮在決策過程中的凌駕性地位是否合理完全沒有討論餘地時,客觀的公共辯論根本無法進行。

香港可以持續「一宗也不出現」?

我們也一直相信,公共決策必定會考慮可行性的因素。我絕對不會懷疑特區政府加大防疫力度的決心,在3萬多警力的協助下,要引入更多擾民的強制手段,亦絕非不可能。內地那一套一有個案便大範圍封閉社區、全民限時完成檢測,甚至全面禁止跨地域交通往來的做法,要在香港執行難度不小,但在配合內地的主旋律下,也絕對不能排除最終會出現的可能。但問題是,即使真的這樣做,足夠嗎?內地官員要求的,不單是特區政府如何加大力度,而是要保證可以持續清零。放在其他國度,香港過去半年的防疫表現,都會被視之為疫情受控:在差不多在半年的日子裏,本地個案基本絕迹,染疫死亡數字近乎零,而確診者出現重症陷入危殆狀態也極為罕有。但內地政府所要求的,是一宗也不能出現。但連內地早已佈下天羅地網滴水不漏的防疫制度,也無法達至持續地全面清零,那麼特區官員又何來自信,認為自己可以比內地部門做得更好?

內地官員此時此刻對通關不熱中

這裏,還出現另一個從公共行政角度去理解目前的處境的更大迷思,就是任何跨境合作的前提,應該是雙方都有共同願望去處理問題。但顯而易見,內地官員此時此刻對通關並不熱中,譚耀宗被拒進京開會,內地不太想談通關問題的態度似乎已經十分清楚。如果特區官員懂得從內地官場角度看問題,便應明白廣東省政府的處境。明年初前有冬奧後有兩會,再加上很快便會步入冬季,春運高峰也緊隨其後,一旦通關倘有確診個案在當地出現,地方領導隨時會烏紗不保。特區官員開口埋口加強融合,無疑政治正確,但完全搞不懂中央以至地方官員的潛台詞,人家面有難色依然不識趣地繼續糾纏,對促進長遠的粵港關係,不見得一定利多於弊。

即使疫情受控,特區政府繼續鎖港事在必行,不惜一切去爭取通關的政策方向也難以逆轉。理解也好,不理解也好,大家只能摒棄政治傳統智慧和原有觀念,去面對這種公共決策新思維。新常態下的政治,你懂嗎?我不懂。

作者是政治學者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