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不一樣的立法會選舉下 民主派會有勝算嗎?(文:李洪波、溫澤權) (09:00)

隨着2020年推出《港區國安法》,香港的政治環境對民主派來說急劇惡化,國安紅線不斷推進。選舉制度大幅度「改革」,推行全部區議員宣誓效忠政府和《基本法》,近日多名留任的民主派區議員被褫奪資格,都充分反映了特區政府與中央是如何落實「愛國者治港」。距離12月的第七屆立法會選舉剩下不足3個月,整個民主派正在面對艱難的課題——(1)若參選來屆立會選舉,有沒有勝算;以及(2)決定參選會否造成支持者的不滿而即時消亡。民主黨的黨內報名參選期限日前結束,沒有收到黨員提交報名表格;民協則開放黨員報名參選。本文嘗試綜合已發表的民調來分析民主派的處境,以回答上述兩個問題。

非建制派面對極高的參選門檻

在研究以上課題前,我們先分析民主派在新的選舉框架下的參選空間。

在2021年「完善選舉制度」改革前,地方直選參選者只要獲得100個有關選區的選民簽署提名(及經選舉主任核准),就能成功參選。新選制下,提名權力由參選區的選民和只有少於4400名合資格選民選出的選舉委員會(選委會)共享,參選人除要獲得不少於100個選民提名,還要選委會每個界別不少於2名、不多於4名委員提名。後加的提名要求,大大增加獲提名難度,尤其選委會的界別之一「香港特別行政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全國政協委員和有關全國性團體香港成員的代表界」,由於民主派與此群組的人士少有交集,要民主派參選人取得這些與中央關係密切人士的提名,可謂十分艱難;還要通過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審核資格,方可「入閘」。

香港民意研究計劃早前做了一個有約6000名香港市民參與的調查,民主派支持者中,差不多80%受訪者認為全部或大部分民主派參選人不能通過資格審查,表示相信全部或大部分民主派參選人能通過審查的僅有3%。即使民主派參選人排除萬難,在五大界別找到複雜的提名和通過資格審查,成為了正式的候選人,仍然要面對一個政治現實——成功出選的民主派有勝算嗎?

從小林哲郎副教授的民調分析

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副教授小林哲郎與牛津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研究生陳佩琳,在9月下旬於《明報》發表「2021年立法會選舉投票意向」調查報告,相信能為本文的中心問題提供一些參考資料甚至答案。該項調查總共訪問了1580名市民,以民意調查來說,數據量應頗有認受性。報告顯示,民主派支持者中,如沒民主派參選人時,多達五成選民會選擇不投票,三成的選民會投白票/廢票,即有約八成泛民選民「棄權」,餘下的一成半左右會投票給建制派。然而,在有民主派出選的情况下,超過五成的泛民支持者願意繼續投票支持民主派候選人;不會投票、投白票或廢票的則大幅下降至不足四成。

這種情况或可透過李洪波議員辦事處的小型社區調查來作解釋。因趕於民主黨大會前進行,時間太短,故樣本只得約70人,但與小林哲郎教授的調查結果相近,我們的調查結果發現,不贊成泛民出選的受訪者大約有50%;26%贊成參選;24%覺得難作決定或無意見。在反對民主派參選的人士中,約四成的受訪者認為參選來屆的立法會選舉是等同於認同現在的選舉制度,因而反對參選,約一成反對理由在意因初選被捕的民主派人士,以上兩個反對理由可歸為「原則性反對」民主派參選,共佔反對參選者的50%,這群組的選民在12月立法會選舉中投票機會微;另外的五成則因為「新的立法會選舉制度下,少數當選的民主派議員難以影響政府施政」等原因,而不贊成參選,此類人士可歸類為「非原則性反對」,有機會在民主派候選人表明參選目的後,選擇以選票支持民主派。

民主派在地方直選的勝算

縱然我們的調查數據不足,但與小林哲郎教授的調查報告相近。兩份報告都顯示了,有半數民主派選民願意支持民主派候選人或不反對民主派參選,而剩下的四成左右,在有民主派候選人的情况下也不願意投票給民主派候選人;另在反對民主派出選的民主派選民中,有大概一半屬於「非原則性反對」的組別,只要「過關」參選的民主派候選人在爭取提名的過程中沒有作出過分的政治妥協,秉持着為市民發聲的大原則,或許能成功爭取到屬於這個組別的選民支持。

就算沒法挽回已經決定放棄選舉的支持者,小林哲郎教授在報告也指出,有三成左右的建制派支持者願意在有民主派候選人的選舉中「轉軚」支持民主派。這些建制派支持者多是教育程度較高、希望中央政府對香港事務的控制較少,以及相信入閘者是「忠誠反對派」的人士。當然,報告中亦有一成民主派支持者,即使在有民主派候選人的情况下,仍然會「倒戈」投票給建制派,但卻有三成建制派支持者轉軚投給泛民候選人,若按過往「黃金六四比」計,每100名選民中,有約6名民主派支持者及約12名建制派支持者會「倒戈」。

哪怕再保守估算,無視「倒戈」票數的存在,依然有超過五成的民主派支持者會出來投票給同派別的候選人。儘管難以維持民主派與建制派的「黃金六四比」,即只能獲取60%中的一半選票,亦能取得勝選票數。尤其在新選舉制度下,地方直選採取雙議席單票制,而雙議席單票制更有利於兩大黨競爭,在香港的情况則是兩大派別,在1vs.1甚至是1vs.2(民主派1張、建制派2張名單)的戰况下,票數比將為3:4或3:2:2的情况,民主派的候選人仍然有在各區取得一席的充分勝算。若然在理想的情况下,民主派候選人在10個選區都能「入閘」,又缺乏有實力的中間派候選人分薄票源,相信仍可穩取10席,在地方直選與建制派平分議席。

要思量如何繼續為民發聲

綜合分析,若民主派參選,即使會損失近半的票源,令其認受性受到很大的打擊,但依然會有很高的勝算,重返立法會。問題是:民主派參選人能否過得到難度極高的提名門檻呢?這可能才是民主派能否當選的關鍵所在。而在參選與否的前提下,民主黨以至整個民主派的當務之急,是要思量——民主派應該拒絕參與來屆的立法會選舉,以建立忠誠於民主理念的形象,但在嚴重缺乏資源及極收緊的公民社會下,要思量如何在制度外繼續為民發聲?或是:在政治空間收窄下,盡力參選,努力在制度內為香港人發聲,保持在制度內與外服務市民?問題是:若能當選,如何能在「愛國者治港」與「為民發聲」、「堅守民主理念」間取得平衡來服務香港人?

(作者按:作者之一李洪波早前出席區議會宣誓,被要求提供額外資料,以決定宣誓是否有效,至截稿時未收到回覆)

作者李洪波是荃灣區議會副主席,溫澤權是港大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學生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