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通識科改革無礙DSE國際認受性(文:黃晶榕) (09:00)

香港早在1992年殖民地時期就開設高級補充程度(AS-Level)通識教育科(Liberal Studies),惟因政治環境不同,當年AS-Level的通識科與當前香港中學文憑試(HKDSE,下文簡稱「文憑試」)通識科有很大分別,主要表現在舊課程的精神在於希望擴闊學生視野、提升學習技能,並有明確的課程框架、具體的學習內容,注重知識的傳授,考綱緊扣課綱,及當年修讀此科的學生也不多。而2009年推出新高中通識教育科,名稱雖然不變,但課程宗旨、課程設計、課程實施和課程評估方面都與舊課程有很大的分別,而且規定所有學生「必修必考」。早在2006年趙志成、麥君榮就在〈香港通識教育課程發展評析〉一文中指出文憑試通識科存在以下六大問題:(1)課程架構難成系統;(2)學習目標「專」「通」兩難;(3)「不專而亂通」或為「通」而「通」;(4)探究問題容易寬泛;(5)學習內容偏重時政;(6)評核方法並不科學合理。

正因這樣,香港自2009年正式推出世界上獨一無二、經過改頭換面的新高中通識教育科以來,無論在課程宗旨、課程設計、課程實施或課程評估方面都一直廣受批評。故2020年11月底,特區政府終於決定改革此科:(1)保持科目為必修必考;(2)公開考試只設及格與不及格;(3)訂明重要學習概念;(4)重整及刪減課程內容;(5)不設獨立專題探究;(6)重視培養學生的正面價值觀、積極態度及國民身分認同;(7)透過涉及香港、國家及全球發展的重要課題,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聯繫不同學科的知識、培養明辨慎思能力,以理性分析當代領域的課題;(8)提供內地考察機會;(9)局方將設立適用書目表;(10)此科將重新命名。

措施公布後,有教師組織頭目及城中政客紛紛走出來反對政府的改革方案,當中提到特區政府改革通識科,會妨礙文憑試的國際認受性。對於這種危言聳聽、缺乏論據的觀點,筆者不敢苟同,主要理由有三:

(1)通識改革不是取締科目 宗旨、內容、考評基本不變予人信心

經過約10年國際認證,文憑試贏得本地及海外高等院校高度的評價。英國是香港學生留學的首選地,其大學及院校招生事務處(UCAS)已將文憑試24個科目的成績納入其分數對照制度(UCAS Tariff);而次選地澳洲,其政府亦承認香港中學文憑等同澳洲高中畢業證書(Australian Senior Secondary School Certificate)。這種承認,乃是建基於對香港學校整體的課程水平、公開試的評核要求和訂定成績等級的標準之安排而來的。因此,教育局長楊潤雄今年說,經過10年國際認證,單一科目的改動不足以影響中學文憑試的認受性。况且,通識科改革是為改善而非取締科目,仍維持「必修必考」的安排,其課程宗旨、過半學習內容及考核模式基本不變,能給予外界信心,故海外大學在訂定收生要求時,相信不難理解有關修訂。事實上,世界各地都會因應社會和國家發展的需要而持續完善自身的學校課程、教學與考評安排,此乃常理,香港也早有先例,如近年擱置、取消或簡化多科的「校本評核」(SBA)就是其中一例,惟從沒有本地或海外的業界人士或高等院校質疑過有關安排對文憑試國際認受性的影響。

(2)香港整體卓越的教育表現 是DSE贏得極高國際認受性主因

一直以來,香港的教育表現都享譽全球。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曾對全球76個國家、地區進行教育調查,2015年結論認為香港整體的教育品質處於世界第二位。而在歷年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及「國際數學與科學趨勢研究」(TIMSS)評估中,香港中、小學生的表現也名列前茅,遠遠拋離英國、澳洲、美國、加拿大等國。卓越的基礎教育,為本地大學提供了優質的生源,故歷年來香港高等教育也是成就非凡。根據國際高等教育資訊機構發布的「QS-2021大學排名」,香港有4所大學位列全球前50名,在另一個由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發布的「THE-2021大學排名」,香港高校同樣有出色的表現,這是世界上沒任何一個城市可以比擬的。

在考評水準方面,香港考評局同樣表現超卓,自1977年成立以來,累積了豐富的本地及國際經驗,其考評水準廣受國際社會肯定,難怪不少國家,例如英國把劍橋大學國際考評部普通教育文憑考試(GCE)、澳洲把Kambala Entrance Test、美國把大學入學考試ACT、加拿大把Branksome Hall Entrance Test等入學(包括大學)考試委託予香港考評局舉辦。俗語謂「有麝自然香」,高質量的教育水平、專業的考評表現及卓越的教育成就,贏得國際社會的信心,因此實施只有9屆的文憑試能夠被海外高等院校廣泛認受。

(3)不少本地及海外大學 都認為香港高中通識科可有可無

學生循UCAS報考英國的大學,它們可自行決定需計分科目,外國大學不一定考慮所有文憑試科目成績。誠如2017年EF英孚教育海外升學課程總監(港澳區)溫佩芬所言,如選擇報讀英國排名頭30至50位的大學,多數需要3科選修科達「全4級」(文憑試共分7級),當中不包括中文科和通識科。其他受香港學生歡迎的留學地,如澳洲、美國、加拿大等國,也有類似的安排,難怪楊潤雄局長日前表示「通識科課時減半後,學生有時間多讀一門選修科,或者花時間在其他科目上,視乎課程要求,他們或可以其他科目成績取代通識科」。

事實上,連本地大學都不重視通識科,近年不少大學已稍稍將通識科的核心成績比重減低,由以往計算核心科目加一至兩個選修科(4+1/4+2),改為計算最佳5科或6科的成績。例如中文大學在2017年將大部分課程由計算「4+2」改為學生的最佳5科成績(其餘學科包括醫科和法律維持不變),嶺南大學於2018年將「4+1」改為計算最佳5科,香港大學亦於2020年實施彈性收生制度,全部課程改以最佳5科或6科的成績計算;近年其他大學也有類似的安排。之所以出現這種趨勢的原因有二:一是現有文憑試4個核心科(中、英、數、通),其中3科都是文科,導致學生文、理知識基礎失衡,威脅到高校數理等相關學科的發展;二是2009年推出的新高中通識科乃是香港獨有,未見實證研究;亦因如此,此科自2009年開設以來,備受廣泛批評和激烈爭論,從沒停止過。

通識科改革方向正確 港府應「擇善固執」

自特區政府於11月25日決定改革通識科以來,有個別人士作繭自綁、錯認祖宗,欲以猜度海外高等院校對通識科改革的取態來阻礙特區政府進行課程改革,此乃幼稚無知、不自量力!須知道:海外高等院校對香港中學文憑試的認受性高低乃取決於文憑試整體的課程與考評安排、香港基礎教育的質量,及有關院校原有的收生要求和自身的收生需要,尤其是可觀的經濟收益及優質的生源供應,都是海外大學制定留學生政策的重要考慮因素。換言之,從教育角度而言,香港中學文憑試的國際認受性高低並不會因為是次通識科的改革而受到實質影響,只會因為社會上一小撮人的政治炒作而使特區教育當局要多花唇舌,向海外高等院校講解而已。    

作者是香港創知中學校長、北京師範大學校長培訓學院兼職教授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