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城市規劃最遠大願景——人的健康(文:伍美琴) (09:00)

筆者在大學教城市規劃與實踐,師承在美國被譽為規劃界教宗的約翰.費烈曼(John Friedmann)教授。雖然恩師已離世,但不敢忘記他的教導——他時常叮嚀,規劃只是一項工具,要用這工具作有意義的事,讓人民可以得着解放。

由年輕時在港大念城市規劃碩士課程到今天,學術界仍然爭論不休的是,究竟規劃只為當權者服務,用堂皇的願景和藍圖來維護某一部分人的利益?還是規劃真的可以為人民服務,解決在地問題,又不會毁滅生態和讓歷史文化承傳?

「沒有願景  人就滅亡」

規劃理論家Shipley曾借用《聖經》箴言29:18說,「沒有異象,民就放肆」(「Without vision, the people perish」,可直譯為「沒有願景,人就滅亡」),來說明願景的重要。原文的願景,是指造物主的法規。不跟從大自然的法規,只會自取滅亡。願景是何其重要和寶貴。

什麼是城市規劃的願景呢?Shipley跟許多規劃理論家都提出構想規劃願景的三部曲:我國/城/區現在的景况如何?我們希望往後變成一個怎樣的國/城/區?如何可以由現今的狀况邁向將來的願景?規劃學術界強調這個過程需有不同持份者參與,由不同人的角度丶生活體驗,貢獻集體智慧,分析國/城/區的「優點、劣項、機會和危機」,理出一個國/城/區最重大的議題,再確立未來願景和尋索「強化優勢、克服弱點、利用機會和鈍化危機」的路徑。

當然,這個規劃理論的指定動作,並未在所有城市發展體系中實踐;就是實踐了,也有改善空間,因為在一個權力財富不均的地方,讓不同持份者平等參與,着實談何容易。而且很多人認為老百姓沒有知識,更難作理性討論。記得恩師曾說,用更多角度去思考認識問題,只會使我們更理性。

當然,願景不能憑空杜撰。事實上,基於全球氣候變化和世界各地社會經濟的兩極化,各方人士都努力尋求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出路,提出雷同的願景,例如牛津學者Kate Raworth的「冬甩經濟理論」(doughnut economics,人類發展要讓人民生活得有尊嚴和不可衝擊環境的限制);聯合國的17個包括環境、社會、經濟和管治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獲全球逾百個單位和國家參與及一致通過、由聯合國人居署統籌的《新城市議程》,強調「不讓任何人丶任何地方和任何生態掉隊」等。換句話說,願景需要有根有據,有明確和透明的價值取向,絕對可以鏗鏘有聲地與他人分享。

願景僅規劃第一步  需檢視不同政策範疇

不過,願景只是規劃過程的第一步。要達至願景,例如「不讓任何人丶任何地方和任何生態掉隊」,便需要檢視社會、經濟、環境甚至管治等不同的政策範疇,適當修改或創新,使不同政策可以互相配合,讓社會人士可以看到步向未來願景的藍圖。

筆者在新加坡考察時,了解他們立國之初,國家領導除了抓緊經濟發展之餘,更重視植樹和保護水源,致力使國家的食水可以自給自足。所以早在1990年代初已有藍(水文)綠(綠化空間)基建的規劃,比許多其他因應氣候變化才提出整合藍綠基建的城市,足足早了20年有多。也正因如此,他們不但擁有宜居的環境,更可以輸出他們經年累積的技術知識來賺取外匯。

他們早期的願景,都是政府每幾年就運用「情景共建」(scenario building)這工具,構想共同嚮往的未來,例如他們多年前怕自己的國家變成「新加坡酒店」或「永無寧日的家」,所以2001年版的概念規劃(Concept Plan)不單止強調硬件建設,更希望把新加坡打造成一個富多元文化、承傳和個性的城市,好使他們的國成為每一個新加坡人都會引以為傲的家。基於這願景,不同的政策部門便制訂或修改相關政策措施及籌劃預算和相關資源。至於土地方面,經再三跟土地規劃單位商討磨合後,便會由規劃師去尋覓最合適的土地發展。

據筆者了解,由於世界環境變化日益複雜,他們目前正探索如何由「全政府」過渡至「全民」構想國家未來情景。事實上,他們鼓勵民眾參與規劃的活動也與日俱增。筆者也曾經參加過當地的社區規劃活動。這種規劃工作坊,筆者在香港也做過不少,大都是民間自發的工作,政府一般不聞不問,所以成果有限。但是新加坡的規劃工作坊,由政府撥款請顧問公司舉辦,人民提出的意見也會得以實現,讓居民可以共同享受眾人努力的成果。

規劃研究者的應有之義

環境心理學很多的文獻都說明,大自然(尤其是綠色環境)對人的身體和心理健康都非常重要。而我們的心理和社會健康,則跟我們能否駕馭周邊環境、有自主和個人成長的空間、與他人有正向關係,以至可以自我認同和實現、確立人生目標、願意與他人合作來貢獻社會等息息相關。聯合國《新城市議程》的願景——「不讓任何人丶任何地方和任何生態掉隊」——可說是道出了保障每一個人身、心、靈健康的秘訣。

如此看來——城市規劃中最遠大的願景,莫過於人「身、心、靈的健康」。而這健康,又是與大自然和生態的健康,以及社區人士有沒有機會在空間營造的過程中學習互相合作和解決分歧,不可分割。

面對權力分佈不均,當權者未有以適當行動與民共議真正的願景及作出政策的配合。作為一個規劃研究者,提點在規劃過程中必須尊重社會空間公義和保育生態的原則;考量不同持份者的意見;強調願景不可能只是土地的生產,更需要不同政策的整合和配合,以達至每一個人的身、心、靈健康等,應該是應有之義吧。

(編者按:文章標題為編輯所擬;來稿原題為「城市規劃的願景與每一個人的『心、身、靈』健康」)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城市研究課程主任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