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藝術
拯救瀕危生態及文化系統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創意媒體學院於今年2月,派出十九名學生前往西太平洋珊瑚大三角,展開十二日的極地探索之旅。學生分為水陸兩組,分別前往馬來西亞沙巴州的馬布島和西巴丹島進行深潛考察,研究當地的珊瑚礁;以及到西所羅門群島偏遠地區徒步探索,考察群島因海平面上升而正受威脅的文化及生態系統。學生探索海洞、珊瑚礁和沉船遺骸等,並將蒐集到的數據製成新媒體藝術品,在題為「入目三分」的展覽中展出,展現人與自然的複雜關係。

生命循環 骨灰製珊瑚礁基質
王昊絢(Martha Mai HATCH)現時就讀一年級,她的作品名為《方死方生》(Life after Life),是地景雕塑,以骨灰混合英泥製成。出發前,她與城大的科學家合作,以3D打印技術把動物骨灰製成基質,然後把作品放到馬布島珊瑚礁裏,珊瑚會在作品上生長,假以時日,作品將成為珊瑚礁的一部分;她又放置全球定位系統,可隨時追蹤作品動向。返回香港後,她採用同一模具培養硫酸銅結晶,造成雕塑,讓香港的作品與位於二千公里以外的十公尺海深的珊瑚互相呼應。 她表示:「由於動物骨灰成分與珊瑚組織相似,以3D打印珊瑚基質能夠幫助生長緩慢的珊瑚。」同時,作品以動物骨灰製成,仿如為人類提供新的安葬方式,又能幫助大自然,她認為自己的角色是設計者多於藝術家,她的作品直接參與及回應環境,作品的信息亦很明確:關注海洋生態,體現生命循環。她希望來年可主修糅合藝術、科學及文化的文理學士(新媒體)課程,繼續發掘科學與藝術結合的可能性。

視覺化成聽覺 聆聽珊瑚呼聲
李鈞略(Boris)的作品名為《聽其所見》(Hear What We See),是化影像為聲音的互動錄像裝置。他在馬來西亞深潛考察期間,拍攝水底的珊瑚形態,經他重點分析之後,配合運用從理學士(創意媒體)課程學會的程式編寫技術,將視覺的珊瑚形態轉化為音波譜,成為音樂。他表示:「珊瑚的形態複雜而多樣,擁有可化為樂章的結構。我仔細研究珊瑚由健康到死亡的生命變化,以珊瑚健康為聲音的基礎,令每片珊瑚都變成了聲音藝術作品,珊瑚以至海洋生態系統面臨的危機真的可被『聽』『見』。」展覽現場,除了展出他音樂化的「珊瑚」外,還設有同一編碼的程式及裝置,實時接收觀眾的聲浪,並投射在珊瑚音樂之上,讓珊瑚跟觀眾緊密扣連。

空氣質素化為影像 提示污染禍害
劉昊熙(Jacky)的作品名為《無形有影》(in:VISIBLE),屬錄像與裝置,把他跟同學合作在香港收集的污染數據,加以編碼色(紅色為嚴重),再用LED照明技術投影到所羅門群島現場,將空氣污染的禍害視覺化。同時他們又收集所羅門群島上的空氣質素數據,同樣編碼色(正常為綠色),再投影到香港市區,提醒我們地球上尚有未受空氣污染影響的地方,為居住城市出一分力。雖然香港和所羅門群島在地理上及空氣質素上有巨大的差異,但他嘗試把無形化為有形。他坦言:「在創作及擺設裝置過程中,島上原居民見到我們的作品後,都感到很震驚及訝異,因為他們以為自己所住的地方未受到空氣污染,但裝置卻顯示他們的環境染上一片紅光,所以更想為香港的空氣污染出一分力。我第一次感受到原來藝術創作能夠撼動人心,對社會帶來改變。」修讀文學士(創意媒體)課程的Jacky在學期間接受電影藝術及拍攝的訓練,又運用編碼知識,以作品介入社會,對地球充滿人文關懷。

「極地環境」計劃活動 展示學生創造力
珊瑚大三角探索之旅是創意媒體學院的「極地環境」計劃活動之一,由創意媒體學院副教授Scott Hessels發起,今年是第四度舉行,旨在讓學生透過探索和研究,展示創造力及策劃原創作品,從而貢獻社會。學生於2012年曾到美國莫哈韋沙漠考察、2013年到南極及2015年到越南圖蘭洞穴群。

城大創意媒體學院是亞洲區內一個結合藝術與科技,注重探索與創新的國際樞紐。學生會在學院中獲得數碼媒體科技提供的無限機遇,在藝術、思維及技術上發展,以期在畢業後成為新一代的創意領袖。如要了解課程資料,可瀏覽學院網頁http://www.scm.cityu.edu.hk/

大學聯招(JUPAS)招生講座
對象:有興趣報讀城大創意媒體學院的大學聯招申請人
日期:2017年5月13日(星期六)及5月20日(星期六)
        (所有場次內容相同)
時間:下午2時30分至4時
地點:九龍塘達康路18號
邵逸夫創意媒體中心三樓M3090演講廳
內容:課程介紹、作品集(Portfolio)製作、學生分享
語言:廣東話(如場內有不懂廣東話的參加者,講座將 以英語進行)
*由於座位有限,先到先得,額滿即止,有興趣參加者宜盡早到場。
網址﹕www.facebook.com/schoolofcreativemediacityu/

課程名稱課程內容
文學士(創意媒體)電影、動畫、攝影、聲音藝術、裝置、互動媒體、電腦遊戲和新媒體藝術等
理學士(創意媒體)電子遊戲、電腦動畫、互動裝置藝術、程式編寫、軟件工程等
文理學士(新媒體)融合藝術、科學、文化,著重探索、實驗和具體實踐,以跨學科方法創造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