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建造業持續興旺,預計未來十年將投放超過一萬億港元於多項工務工程,包括房屋、交通運輸、醫療、教育、體育及康樂設施等,才可維持香港經濟繁榮發展。
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工務)韓志強工程師早前出席「建造業領袖峰會」,拆解香港建造業目前面對生產力下降、缺乏創新、成本高昂、社會認受性低、工人老化及技術工人短缺等的困難。他提出以創新、專業、年青的「建造業2.0」新思維,透過創新的建造方法、提升國際性項目管理知識,吸引年青人加入行業。
創新建築技術 提升生產力
政府明白創科技術是未來發展趨勢,繼去年底建造業議會成立「建造業創新及科技應用中心」後,今年財政預算案特別向建造業撥款10億元成立建造業創新及科技基金,支援業界應用創新科技,並提升企業及從業員應用新技術的能力。韓志強表示,建造業有需要改變思維,採用創新的建築技術,縮短建築周期,提升生產力。早前,政府多個工務部門先後前往海外及內地考察嶄新的建造業技術,更與英國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
「政府為加快建築工程進度,在業界推動『組裝合成』建築法(MiC),並由政府率先開展兩個先導項目,分別為科學園『創新斗室』及港大黃竹坑學生宿舍。MiC的特色是在工廠進行預製化及機械化生產模組,再將模組運到工地裝嵌,能夠有效控制品質及成本開支,亦能提升安全及生產效益。」由2018年起,政府規定凡港幣三千萬元以上的工程項目必須採用建築信息模擬技術(BIM),工程團隊在虛擬環境中進行設計和建造流程,有助減低日後建造時的變更和風險。
專業培訓 吸引人才
建造業必須加強人才培訓,以提升項目推展能力。政府將會成立「主要工程項目領導人員學院」,為政府人員提供項目領導技能訓練和吸收國際管理知識。針對專業人員的培訓,則著力於提升領導技能、創新能力和專業性,以及推廣國際最佳作業方式予業界。
建造業要邁向專業層面,有需要改變行業文化,包括效法其他行業長處及遠瞻世界各地的工程經驗。在本年初成立的「香港建造學院」,以培訓專業技能及符合資歷架構的新一代智慧型工友為目的。政府亦鼓勵業界推行月薪制,為工友提供穩定可靠的收入;優化分包商註冊制,提升整體分包商的質素,有助建立良好及專業操守的形象。此外,推行新措施以加強工地安全,例如由工程顧問監管工地安全的表現及在工地安全方面應用新科技等,有助減少意外發生。
持續發展 吸年青人
根據政府公布,未來十年香港總房屋供應目標維持於46萬個單位,當中60%為公營房屋、40%為私營房屋,建造業將面對人手短缺及高成本的挑戰。韓志強表示,年青人是建造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元素,要吸引年青人入行,業界要破舊立新,突破固有框框,包括使用先進科技、加強工地安全環境、建立良好操守的分包商及提升行業形象等。
他提到建造業議會推動的「建造業運動及義工計劃」,鼓勵業界從業員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和以建造技能服務香港,長遠有助建造業成為專業、充滿活力與朝氣的行業。
兩項技術 普及採用提升競爭力
建造業邁向2.0,在建築工程項目上將會與時並進,積極採用MiC及BIM兩項新技術。組裝合成建築法(Modular Integrated Construction,簡稱MiC)是海外創新的建築技術,以「先裝後嵌」概念,先在工廠製作標準預製組件,再將整個單位運送至工地如積木般砌起來,不但加快建築進度、提升建造質素,更有效改善工地安全和環境衞生。
建造業為配合組裝合成法的技術,須加入資訊科技元素,如建築信息模擬(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簡稱BIM)技術,以三維繪圖工具,協助全面管理建築工程及協調內部運作,更可跨界別協作,有助減少建築錯誤,亦可預估資源、加強成本管理及提高效率。
下期預告
直擊「香港建造業青年技能大賽」
將於七月十一日刊登
資料由建造業議會提供
www.cic.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