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層疊「砌積木」原來不只是遊戲玩意,早年已巧妙地融入建築設計中,開發成「組裝合成」建築法。在廠房預先組裝單元預製品,再將整個單位運送至工地如積木般砌起來。香港建造界正積極研究採用此技術,若成功使用,勢將為建造業帶來一番新景象。
早前建造業議會聯同發展局舉辦「組裝合成建築法國際研討會」,邀請世界各地「組裝合成」建築法(組裝合成法)的專家聚首一堂,分享有關技術的經驗、優點及挑戰。
預製場舒適安全 吸引年青人入行
香港大學物業處處長譚景良教授稱,「組裝合成法優點多,包括減低噪音滋擾及減省施工步驟,故以黃竹坑學生宿舍作為試點。現時項目已進入深化設計的階段,之後進行招標,可望明年第一季動工。組裝合成法的特色是最有利於單元重複性多的建築物,特別適合興建如宿舍和酒店等。由於香港欠缺相關技術,所以我們積極通過與海外團隊結成合作夥伴,從中吸取寶貴經驗,有助減少出錯機會。」
譚教授指出,這個創新的學生宿舍共有2座,分別樓高17層合共1,224個單位;預期建築周期至少縮短逾6個月。由於各組件是在可控制環境內組裝進行,所有建材與傳統建築無異,完全滿足設計及法例要求,不但適合香港的高層建築,亦可減低高空工作的風險,營造舒適安全的工作環境。長遠可吸引年青人入行,有助解決建築工人青黃不接的問題。
工地廠房同施工 建築期縮短半年
香港科技園公司首席項目總監黃煜新表示,組裝合成建築法在英國、美國、新加坡及澳洲等已發展多年,技術非常成熟,惟香港仍未有先例。香港科技園公司希望以「先行先試」的角色,探討採用組裝合成法興建「創新斗室」項目(INNOCELL)。「項目樓高15層,提供約500個住宿單位,預計2019年上半年動工,2021年內完工。如果成功引入組裝合成法,在工地進行地基的同時,單位組件由內到外可同步在廠房預先製作,預計整體施工工期可縮短約6個月,又可提升生產效益及減少工地安全的風險。」
談到挑戰時,黃總監指出,現時業界對組裝合成法都是起步階段,在模塊化組件設計、測試、審批、驗收各方面技術和規範都需要加強培訓和多方面支持;同時,物流是組裝合成法關鍵之一,考慮到香港狹窄路面和運載部分大型組件的安排,業界都需作出周詳計劃並與政府部門協調。
模組化保證質量 合高廈密集城市
英國Buildoffsite總監Tim HALL稱,組裝合成法建造的樓宇可以永久存在,不屬於短暫性房屋。無論建築物結構、質量和安全性都非常全面和穩定,較傳統建築更具創意和環保。現時世界各地如歐洲,新加坡和美國都採用組裝合成法建造樓宇,具加快建築進度、改善工地安全、提高品質保證等優勢,適用於香港人口和高樓大廈密集的城市。
他又提到,組裝合成法是在工場製作標準相同的組件,但亦要做好模組設計、採購、財務支付、建築審批等程序,因此設計師、工程師、承建商及生產商等必須以開放的態度建立跨業界的良好合作夥伴關係。此外,這項創新建造技術是在設計及施工概念上利用建築信息模擬(BIM)技術進行協調,同步處理不同工作,有助減少建築錯誤,亦可預估資源、減低成本及提高效率。
政府推動轉型 兩項目作試點
2017年施政綱領中提到香港政府推動和領導建造業應用「組裝合成」建築法。透過採用「先裝後嵌」的概念,於廠房生產獨立的預製模組(包括裝飾工程、固定裝置和基本屋宇設施),然後運送至工地安裝,從而提高生產力、安全性及成本效益。現時屋宇署已制訂相關措施及指引,協助業界遵從相關標準和規定;同時就草擬「組裝合成」建築法的作業備考向業界進行諮詢。
預算案撥款10億元成立建造業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業界發展所需的軟硬件及人力配套,讓建造業在傳統建築技術上有多一個選擇。當中兩個「先行先試」的項目,分別是科學園科技人員宿舍「創新斗室」及港大黃竹坑學生宿舍。
資料由建造業議會提供
www.cic.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