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即時財經新聞

【羅仕揚專欄】斬倉的一場修煉

    人類總是重複同樣的錯誤。    

    金融業每隔三五七年,總會出現一兩宗大型爆煲或投資失誤事件,牽涉到三五七間投行或基金,虧損最少三五七億美金,起碼要等三五七個星期,才令市場逐步恢復元氣。今次爆煲的,是韓國佬「標叔」旗下的對沖基金,因中概股急跌而直接受累。野村及瑞信是首兩間衝出來認「瀨嘢」的投行,但他們也只承認是一名美國客戶違約,並沒有直接披露基金名稱。「家醜不外揚」是投行處理危機的慣性,相信中招投行肯定不止這兩間。或許要等這些金融機構公布季績,才能知道有誰也不幸踩中地雷。

    劇本還是舊劇本:對沖基金不斷以槓桿形式持股或部署衍生工具,投行充當「放數者」及其衍生產品的交易對手。怎料市況突然逆轉,持倉內有好幾隻股票同時急跌,由於虧損幅度已大過存放在投行內的保證金,投行Call Loan,基金無錢還,投行被逼斬倉,大量沽盤湧現,買盤承接不足,結果股價跌得更急,「人踩人」再拖累更多隻基金有涵蓋的股份同時暴跌,變成了循環,或者更精確一點,是輪迴。劇情似曾相識,但總是不斷重演。

    有媒體將此次事件描述為「雷曼翻版」,雖然事件嚴重,但仍過份誇張。以現時已公布的初步金額來看,野村說要追討20億美金的損失,兩個B,說多不多,當然說少也不少,但以一間國際投行的胃納來說,尚算蝕得起。三菱日聯說輸了3億美元,300球美金,或許以她的規模來說,可能比野村更傷。瑞信則只言及會構成重大不利影響,未有公布具體金額,FT說可能規模達30至40億美元,是野村損失的幾乎兩倍。4個B當然是輸大錢,但亦算是可承受的範圍內。當年盛傳雷曼爆煲時,負債規模達6,000億美元,對比起來,顯然仍相距甚遠。

    時光倒流10多年,若果這事件發生在金融海嘯前,或許掀起的波浪更甚,畢竟「去槓桿化」是自金融海嘯後不少投行的主旋律。坊間盛傳韓國佬基金的槓桿約5倍,簡單換算,起碼也放低了兩成本金,對比海嘯前動輒逾10倍的槓桿,已算相對克制。Call Loan失敗,於是在短時間內迅速斬倉,走得快好世界,Goldman醒目地領先同行先行沽貨,據聞也是輸得較少的一間關連投行;而且上周五高盛執行的巨額中概股沽盤,隨時不是自身坐盤,而是替其他斬倉者沽貨。走得快兼且賺埋Fee,連消帶打地成功化險為夷,負責執行這一連串行動的Goldman 精英,也實在值得一讚。

    這麼遠那麼近,韓國佬在美股戰場出事,與本港投行其他沒多大關係,畢竟借錢的不會是香港分部,承接衍生工具以至沽貨斬倉的,相信亦非香港本「簿」;不過有福不同享,有難卻肯定同當,當公司意外錄得大額虧損,就算股市今年多暢旺,各業務多交到數,明年今日,還預期會有令人滿意的花紅嗎?「舊年年初輸大錢」,將會是明年涉事投行管理層派B時的指定對白。更慘無人道的,是不少投行員工近年派B的現金比例越來越少,轉為更多具禁售期的公司股票。斬倉事件發生後,野村及瑞信股價均跌一成以上,亦即等同令員工花紅即時少了一截。這何嘗不是一場對荷包的修煉?

    「出得嚟行,預咗要還」,別以為不是相關投行,就可以隔岸觀火食花生,問題是管理層一日不公布,只要任職的投行有與美股相關的業務,你也不知道本行有否中招;而且即使今次逃得過,難保下次也一樣好彩。別忘記穩健如中國銀行(3988),去年也爆出一單「原油寶」巨虧,類似的輸大錢、出現魔鬼交易員等的黑天鵝事件,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只要仍身處行業內,總有機會要「還」。

    不少投行同事或行家覺得心有不甘的,反而是每當其他地域的業務出現狀況,總會牽涉到不相關地域的花紅資金池 (Bonus Pool);但當這些地域賺大錢時,卻不見得其他地域可「分多啲」。先預想最差,若結果不及預期般差,心態上或許會好過些,這是某行家在7、8年前教導的期望管理術,當時他任職的美資投行,剛被奧巴馬政府頒下一張歷史上最大金額的罰單,結果該行當年的花紅,據聞是達到「沒有最差,只有更差」的地步。這何嘗不是一場心理調整的修煉?

    心有不甘Round 2,是所謂的提高風險管理,原來也和「一國兩制」一樣,可以各自表述。投行在過去十年的防範風險意識提高,是不爭事實,但原來只要單一客戶出現問題,也可蠶食整間投行一個季度的盈利,「不要將風險過度集中」這規條,寫出來和落實起來,表述方面真的大不相同。近幾年與行家們聚會,傾談起日常生意往來,「Compliance規管過嚴」是經常出現的責難,明白合規部門的職責是要把關,但有時也確實不需要在夾萬外再加多三把鎖六道閘。然而放諸於海外總部分部,Compliance規管的鬆緊程度卻似乎與亞太區大相逕庭,同一套風險準則,在生意當前變成了另一種表述。往日Front Office與Compliance的寸土必爭,早已是一種修煉;但必須有更好的涵養,才能在面對不平等對待時更沉得住氣。

    對,以上這些悲歌,全是作為投行員工在面對逆境時的「有病呻吟」,各行業自有各行業的苦,或許只有行內人才明白箇中辛酸。股民在爆煲事件發生後所關注的,或許只有那些被斬倉的股份,是否值得「撈底」入貨。

羅仕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