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營商智慧 > 金融科技與營銷

用Clubhouse上一堂營銷課

社交媒體上臥虎藏龍,Clubhouse年頭有不少高質素的外國及台灣Room,好些營銷的內容策略的討論和分享,很有啟發性。但隨着這個社交媒體普及,內容質素變得參差,近日更有外國媒體報道Clubhouse這個紅極一時的語音社交媒體,下載數字呈現跳崖式的下滑。撇開下載數字,我身邊又有不少朋友似乎已經半離棄這個平台,有埋怨「來來去去都是那幾位, 在開咪嘮叨」。再加上Facebook和Twitter都相繼公布類似功能的開發計劃,面對這內憂外患的處境,Clubhouse是否能在光環消失錢扭轉局勢?

新網上服務的光環

Clubhouse推出時一時無兩,有賴他已邀請碼才能加入的營銷策略,這點不用多討論,大概大家都有了解過,感受過。加上頭批用戶的名人效應,令Clubhouse頓時成為城中熱話,亦成功賺得創投基金的垂青。不過這招對我這種科技老人實在不是什麼新鮮事,Gmail在2004年早就是邀請才能夠開帳號,Dropbox也用上這一招賺得頭批的忠實擁躉,我就是其中之一一直使用至今。

先讓用戶體驗價值

開了個好頭,隨着下載量與使用量下降,網上也有不少討論這產品是否氣數已盡,營銷伎倆是否真的這麼好?用邀請才能使用產品這一招,用戶得到邀請碼登入後,隨之而來是要你邀請更多的朋友,再追蹤其他用戶。要求追蹤其他用戶無可厚非,其他社交媒體都有在使用,目的在提高用戶的黏性。不過未體驗產品價值,就要求用戶推薦給其他朋友,這不禁令人想起某些層壓式直銷產品,一味收集新用戶朋友的資料去做推銷,令人煩厭。

照顧用戶體驗

也有用戶一直投訴產品本身的用戶體驗,例如文字空間不多,令主持人無法提供進一步的資訊去協助中場加入的聽眾。其次搜尋主題方面,更加不用多說,做得一塌糊塗。一個社交媒體產品,在社交媒體分享上,居然沒有做好分享時的縮圖和文字,更顯得在細節上沒有考究。當然最近的YouTube盜錄事件,更是令用戶對產品失信心。當然明白無法完全避免盜錄內容,也有用戶建議倒不如開放有時限的重溫服務,讓有心人有機會重溫,也是從用戶角度出發改善產品的好建議。

Growth Marketing與產品服務

我認同Clubhouse開了個好頭,現在我也不是用見低就踩的態度去評論。但這陣子的用戶回應,讓我思考,產品如果單純在追求用戶數上著力,卻沒有做好用戶體驗,會始終敵不過時間的考驗。近年有個營銷術語Growth Marketing產生了對應的Growth Marketer頭銜,我也很喜歡這個以表現Performance,目標為本的營銷策略,但也不能忘記產品與服務本身。否則就像某些電訊、電話、電視服務,有一流的街頭霸王(在街上做銷售)團隊,卻因為服務本身不佳,在網上怨聲載道。營銷本身與產品開發和用戶體驗,不應該分割。

Bernie Wong

Social Stand創辦人

鍾情數碼廣告及內容行銷,自稱社交恐懼又活躍於社交媒體,不愛說話但主持電台節目廿載,廣告營銷課程講師卻鍾情學習新科技新技術,品牌講故佬一枚,日常為品牌做社交媒體內容行銷,在數碼媒體為品牌說故事!

https://social-stand.com

bernie@social-stand.com

(Powered by WAW Cre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