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報章內容

潘迪藍﹕大陸融合台灣 有的是時間

【明報專訊】上星期說到,隨着北京變得更具侵略性,台北變得更加桀驁不馴,華盛頓更加飄忽不定和難以預測,台海兩岸長達數十年但始終不太穩定的停戰狀態將會變得更加不穩定。

儘管如此,我們相信,北京仍然希望,盡可能防止目前的緊張局勢升級成為另一場危機。雖然自從1996年的台海危機以來,解放軍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與美軍的差距仍然很大。若中國大陸再次與美國出現對峙而又受挫,可能會損害其民族自豪感,並且削弱習近平的領導地位。

台北同樣不希望出現危機。儘管蔡英文拒絕對中國大陸的要求讓步(例如承認「九二共識」等),但她一再表示,致力令兩岸關係穩定。她的策略是,維護台灣的主權,但又避免挑戰北京的紅線,即是不會正式宣布台灣獨立。怎樣才算是台灣獨立,這問題尚未有明確界定的方法,但通常被理解為修改中華民國的國徽或憲法。

要預測華盛頓未來的走向,是一個更大的挑戰。特朗普在對待中國大陸時,一直梅花間竹地採取具侵略性及緩和的態度,亦曾經一度建議,利用台灣作為迫使中國大陸讓步的籌碼。但台北的溫和態度,可以有助防止華盛頓採取真正造成不穩定的行動。而特朗普的善變,也可能會反過來鼓勵北京自我克制,以防止事態升級至無法控制。

攻台行動難善後 內地望而卻步

由於中國大陸的軍力與美國仍然有差距,習近平可能並不急於以武力統一台灣。雖然美國並沒有協防台灣的條約和義務,但它透過政治聲明和《台灣關係法》等法案,以及提供軍事援助,似乎好像表明了這種承諾。去年12月發表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就首次強調,承諾滿足台灣的合法防衛需求和威懾力量。

由於台灣可望得到美國的軍事援助,因此它不太可能屈服於中國大陸的攻台行動,而且更加可能試圖堅守下去。這意味着,任何試圖接管台灣的軍事行動,很可能會造成大批中國人仍然稱之為同胞的台灣人死亡,而且成功的可能很低。

即使中國大陸能夠在軍事上取得成功,善後的問題也會令人望而卻步,因為攻打台灣將會令中國大陸遭受國際譴責、孤立和制裁。這與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之後面臨的挑戰相似,但相信會更加激烈。

作為一個崛起中而又渴望擁有全球影響力的超級大國,中國大陸若遭受全球排斥,它的損失會比俄羅斯這種衰落中的帝國更大。習近平若令中國大陸陷於四面楚歌、千夫所指,被國際社會排擠,他就不可能實現令中國領導全球的宏願。不過,今日的中國大陸已遠比1996年時富有、強大以及有影響力。在訴諸武力這個最後選擇之前,它還有很多方法可以影響台灣,令局勢趨向有利它的方向發展。

中國大陸的長期戰略,是促進它和台灣的經貿關係,希望兩岸經濟持續融合,最終會令政治融合變得自然和無可避免。

在國民黨執政時,台灣對於這種政策是採取合作態度的。台灣前總統馬英九在2010年6月就與中國大陸簽署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雙方互相取消數百項關稅,令中國大陸成為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

民進黨上台 北京政策轉威嚇

可是,當馬英九試圖推動兩岸經濟進一步融合時,卻招來島內民意反彈。2014年,他試圖讓立法院通過「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令台灣和大陸的服務業互相向對方開放。但因為爆發稱為「太陽花學運」的大規模抗議活動,而以失敗告終。抗議者反對國民黨試圖跳過一些立法措施,來快速通過「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而很多台灣人,尤其是年輕人,亦認為這協議會損害當地的服務業,令職位和工資減少。

「太陽花學運」也反映出,台灣民眾的普遍不滿──大企業透過與內地做生意,愈來愈富有;台灣的平均工資卻停滯不前,貧富懸殊問題惡化。

隨着馬英九的任期接近結束,以及國民黨經歷了立委和地方選舉失敗,北京對台灣的經濟政策亦轉變成懲罰和威嚇。2015年底,當台灣正在進行總統選舉活動期間,北京就開始限制大陸赴台旅客的數目,以提醒台灣選民,疏遠內地的代價。2016年5月,蔡英文當選總統和上任之後,內地加強了這些限制,令大陸赴台旅客的數目急劇下降。現時,中國大陸赴台旅客的數目仍未恢復到2016年之前的高峰。但今年2月份,北京向台灣推出了一籃子31項經濟激勵措施,簡稱為「惠台31條」。

這些措施向台灣高新科技公司提供的稅收減免、補貼和研究資助,與內地的高新科技公司在「中國製造2025」產業政策之下享有的相同。這些措施還向台灣資金開放內地的金融業、娛樂業、基建項目以及「一帶一路」倡議,並承諾讓台灣人享受與大陸居民相同的教育和就業機會。

這些最新舉措表明,北京正試圖糾正以往與台灣經濟交往時所犯下的錯誤。透過單方面開放,它試圖消除台灣人對於內地大型企業集團的恐懼。將優惠措施延伸至個人,希望除了商業精英之外,一般台灣人也能享受到與內地經濟交往的好處。但最終目標始終不變──內地希望透過這些經濟利益,來說服台灣企業和台灣人支持兩岸融合以及最終統一。

中國愈富有 愈具統一條件

至於增加軍事演習以及國際外交壓力,則是想顯示台灣與內地對着幹的代價。台灣分析員套用內地的術語,將習近平這種結合政治壓力和經濟機遇的新策略形容為「硬的更硬,軟的更軟」。這種策略讓北京可以靈活地懲罰阻礙兩岸發展關係的人,以及獎勵配合者。

外界很容易將這個策略視為失敗。因為愈來愈少台灣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愈來愈多台灣人將台灣看成一個獨立國家。然而,調查顯示,大部分台灣人一直支持維持現狀(見圖)。現時,支持獨立的台灣領導人,在言行上要比1990年代和本世紀最初那幾年謹慎得多。雖然北京可能沒法說服大多數台灣人支持統一,但它已經成功說服到大多數台灣人認為,公然宣布獨立是不值得的。因此,北京將會繼續採取這種結合威懾與甜頭的策略。這乃是基於一個信念──隨着中國大陸變得愈來愈富有及強大,台灣最終將別無選擇,只能答應它的統一條件。只要北京相信,時間在它的那一邊,它可能會很有耐心。如果中國大陸的國運出現急劇逆轉,那台灣才更加需要憂慮!

GaveKal Dragonomics 資深經濟師

[潘迪藍 國際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