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報章內容

公屋醜聞 纏繞半世紀

【明報專訊】啟晴邨食水樣本驗出含鉛量超標,責任誰屬,原因何在,至今仍然沒有眉目。政府把責任推給水喉承判商,但承判商又指不在香港製造的建築組件他不能控制,並明言「有人卸責」,茅頭直指水務署。

經常把「民生無小事」掛在嘴邊的特區政府,面對這樣一宗關乎市民健康的事件,自然不敢怠慢,政府已成立了專責委員會調查。啓晴邨是房委會轄下的公共屋邨,共6幢,5204個單位,2013年8月入伙。這次驗出食水樣本含鉛的單位數目不多,但如果遲遲都未能找出問題源頭,整個邨的居民都會要求「驗水」,涉及的人力物力不少,更重要的是,其他政府屋邨假如都懷疑水質有問題而要求政府「問責」,房署將窮於應付。

公屋爆出醜聞,其來有自,近十多年已很少再出狀况,啓晴邨食水含鉛風波一起,令人回想過去公屋先後爆發過的幾宗大事件。

房署監管漏洞百出

要追溯的話,60年代的鹹水樓,以及偷工減料嚴重導致石屎強度低於標準,可算是最早期的公屋醜聞。到80年代初,由葵涌葵芳邨被揭發樓宇結構有問題,到1985年11 月21日政府公布共有577座公屋結構不合規格,其中26座更遠低於標準,需即時清拆;事態嚴重,廉署也介入調查,最後拘捕了承建商。

回歸之後,最驚人的公屋醜聞是在1999年開始發現的「公屋短樁」,2000年1月房署宣布要暫停兩座樓的工程,後來更決定拆卸。

上述幾宗都是大醜聞,其他還有更多涉及貪污受賄的工程外判事件,都反映出房署作為公營房屋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發展商,在外判,監督、管理公屋工程方面,一直以來都存在各種漏洞。公營房屋佔了香港房屋總數的一半,大部分都是由房署負責的公屋,到底在連串醜聞背後,公屋是否有「結構性問題」而導致風波不絕?

[陳景祥 齊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