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專家觀點>基金特區

中原資產管理洪龍荃:次季股巿欠動力 趁低吸優質股

【明報專訊】近日大市波動,投資者似乎難找到方向,中原資產管理投資總監洪龍荃(圖)表示,對第二季看法較保守,受通脹及美長債息上升憂慮,股市未見有上升動力。不過,作為長期佈局的基金公司,未來仍會趁低吸納優質股票。

洪龍荃表示,對港股市場第二季看法趨向保守,目前未見有上升動力。不少外圍因素都為市場籠罩陰霾,尤其是近日市場憂慮通脹上升以致美國10年期債息亦跟隨向上。他透露,目前公司持倉已不如第一季進取,現時僅85%資金配置於股票,並保留15%作現金,部署上會較靈活,同時可把握機會待市場深度調整再入市。

新經濟股增持美團 不考慮拼多多

股票配置方面主,主要圍繞三大範疇,分別是新經濟、消費及醫療行業,三類行業各佔約三成。現時內地實施《反壟斷法》,對市場上各類型的科技企業包括阿里巴巴(9988)、騰訊(0700)、美團(3690)等作罰款,當中阿里巴巴更被罰182億元人民幣。在此情况下,相信新經濟行業走勢會較為波動,不會有太強動力。選股上,現時重倉於騰訊及美團,相反阿里巴巴及拼多多(PDD)的持倉較少。他解釋,早前騰訊及美團配股,因此適時趁低吸納。

近日美團涉「二選一」等壟斷行為而遭市監局立案調查,同時被給予一個月時間整改,洪龍荃指未來會密切觀察美團能否走出陰霾,他對拼多多看法較保守,早前股價下跌後亦沒有增持,主要是由於創辦人黃崢離開公司。

洪龍荃表示:「儘管黃崢稱公司團隊會按原來方向繼續發展,但始終互聯網世界變化太大,在激烈的鬥爭市場上,頂尖創辦人離坐難免對會公司前景感到憂慮,加上美團是公司的主要競爭對手。」因此,他寧願保守觀察,反而增持美團亦暫不考慮拼多多。

此外,他又看淡阿里巴巴,並指現時估值不高且價錢不算昂貴,但短線難有上升動力,如投資者打算作短線部署,相信半年內股價未必大升。業務層面上,阿里巴巴的雲端業務做得不錯,在計算、存儲、網絡、IaaS基礎能力等方面可媲美海外知名企業,惟電商、外賣、本地生活化服務及螞蟻金服等仍持續受壓,即使股價回落不少亦不考慮增加持倉比例。他表示不會完全不持有,只是現時不是一個增加持倉的適合時機。

對於《反壟斷法》,他認為內地政府無意打壓科技行業,而是令互聯網行業更健康,希望市場持續競爭之餘,亦要顧及消費者感受,將更好服務給予消費者。投資者更應逆向思考,為何這些公司可以做到壟斷市場,相信當中有過人之處。雖然短期影響大型公司股價,但長遠對公司利多於弊,他亦會把握機會,吸納一些優質的科技公司,以騰訊為例,若股價回落至年內550元低位,相信會增加持倉。

消費股方面,公司主要投資於汽車經銷行業,目前主要持有中升控股(0881)及美東汽車(1268),並指出中升是全國數一數二的汽車經銷商,以出售豪華汽車為主要業務,國內很多民眾都熱愛購買汽車,所以早前一些國內汽車品牌例如長城汽車(2333)、吉利(0175)股價有強勁增長。不過從數據可見,豪華汽車每年都有穩定增長,隨愈來愈多內地人富起來,他們購買外國品牌汽車如寶馬、Benz、保時捷的意欲亦愈來愈高,故相信這個領域會持續有良好增長。

消費股吼汽車經銷 中升美東營運贏同業

就汽車經銷行業而言,賣出什麼牌子的汽車及管理存貨的能力非常重要,他舉例來說,假設一輛汽車價值100元,經銷商會自付10元給賣方,另外的90元會向銀行借貸,同時要將汽車以合理利潤盡快出售。公司管理存貨能力及判斷市場情况對盈利有莫大影響,洪龍荃指出,以過去運營觀察,中升及美東算是行內頂尖,在去年疫情下,兩家公司的銷售成績理想,亦跑贏行業。此外,公司將物業管理界定為消費類行業,因此碧桂園服務(6098)亦是一個重要的持倉,而汽車經銷及物業管理佔消費行業持股近一半。

提及市場上的新能源汽車板塊,他指出市場上新能源汽車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利用全新思維造車的車廠,包括Tesla(TSLA)、蔚來(NIO)及小鵬汽車(XPEV)等;第二類傳統汽車行業研發新能源汽車包括長汽、吉利等。兩類車企,他更偏好新思維車廠,認為他們更明白消費者想法,具有能顛覆傳統汽車行業的能力,但目前公司僅持有Tesla。

醫藥股重研發 看好藥明生物藥明康德

醫療行業方面,他指需要做更多研究及分析,以了解公司研發速度及研發效率,例如哪間公司能以較少資金研發最好的藥物。投資方向會分為兩部分,其中一部分是藥物研究,主要持倉有藥明生物(2269)及藥明康德(2359)。他表示:「內地的藥物研究有黃金10年,現時情况如美國上世紀九十年代,當時藥價被控制價格,因此不少公司改為研發藥物而令市值大升,我認為中國在這方面只踏入第二年,未來仍有龐大前上升動力。」

另一部份是醫療器械,主要持有微創(0853),他指去年初以12元買入,認為公司市值至少1000億元人民幣,現時公司市值已衝破早前預期,但見旗下仍有許多產品及業務可分拆上市,相信市值能達萬億元。

黃清瑤 明報記者

[黃清瑤 基金特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