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專家觀點>理財信箱

李澄幸:基金投資等入市不如早開始

【明報專訊】投資要獲利,最基本的原理當然是「低買高賣」。所以,原則上,買基金和買股票及其他投資工具都一樣,最理想當然是在低位買入,不過現實中是否能做到,又或者該如何更好地操作,將是另一個課題,以下是比較通用的意見供大家參考。首先,必須清楚認識到一點,準確預測「高位」和「低位」是不可能的;第二,基金投資的其中一個好處就是將交易決策交給專業的基金經理,同時可分散風險,所以很多長線表現優異的基金,其基金淨值一般是在小幅波動中不斷向上增值,即「穩定增長」,故可能並不會給你一個所謂明顯的「低位」;第三,基金一般比較適合中長線的部署,不宜以頻繁交易的心態看待。

盲目地等可能是最差方法

事實上,與其「等入市」不如「早開始」。以下是兩組假設。A君25歲開始儲蓄和投資,每月定額投資5000元,假設年均回報是7%,持續35年,一直至60歲,他可以累積到900萬元。B君35歲才開始儲蓄和投資,每月定額投資10000元,假設年均回報同樣是7%,同樣持續到60歲,他可以累積到810萬元。即便是B君每月的投資額翻倍,但他損失了10年的時間,最後所累積的比A君少。

以上是早開始的好處,但如果不幸開始時買在「高位」又如何呢?以下是部分的歷史數據供參考。假設在2008年金融海嘯時入市,投資組合分佈於環球股票及環球債券,2008年遭遇到20%的減值,2009年反彈20%,2010年已經「平手」,如果長期持有至2020年,10萬元將增值至約2萬元。所以,關鍵是投資組合的分散程度,未必是主觀地判斷某一市場的高低位,手持認為最安全的現金,盲目地等,可能才是最差的投資方式。

回到王小姐關於策略的問題,最通用的意見是先保留6個月的應急錢,約9萬元,剩下的資金可以用作投資增值,最基本就是環球股債均配,各佔50%,如短期內沒有用錢的需要,建議以長線的心態做決策,及後每月的儲蓄(1.3萬元)均以月供方式投入,假設年均回報約6%至7%的話,10年時間,會儲蓄到約270萬元。

香港財務策劃師學會主席

[李澄幸 理財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