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專家觀點>名人樓市論壇

前新市鎮城市規劃師陳達材:應效麥理浩訂10年建屋計劃

【明報專訊】今日是農曆正月初六,傳統上今日要「送窮」,反映市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套用於本港現狀,相信除了期盼肺炎疫情盡快過去外,亦希望解決中長線「樓價高、上車難」問題。曾在港英政府時代任城市規劃師、參與發展沙田新市鎮的陳達材在專訪中建議,目前港府應參考1970年代港督麥理浩爵士推出「10年建屋計劃」,興建數十萬伙公營房屋單位解決逾百萬人的住屋問題,並且重整規劃土地的政府部門,加快造地促進發展。

武漢肺炎在本港陰霾未散,早於1981年啟用、位於西貢的麥理浩夫人度假村成為其中一個隔離中心,令人緬懷1971至1982年在港英政府年代出任第25任港督的麥理浩爵士。事緣1950年代大量內地人口湧入本港,帶來工業興起,但住宅卻嚴重供不應求,60年代仍有逾百萬人居住在徙置大廈或木屋區,而麥理浩於1971上任港督後,翌年便宣布推出「10年建屋計劃」,目標是在1973年至1982年的十年期間,為逾百萬名本港居民提供設備齊全、居住合理環境的公共房屋單位。

當年「10年建屋計劃」的確令不少原屬無殼蝸牛的低收入家庭擁有自己的安樂窩,例如提供3200個單位、沙田區首個公共屋邨的瀝源邨便在1975年落成,而沙田、屯門、大埔、元朗、粉嶺和上水等多個新市鎮在1970及1980年代湧現,令麥理浩贏得香港人的民心,他的港督任期亦長達10年半,是本港執政時間最長的港督。

1980年代拓展署主導發展效率高

於1977年起在港英政府任職,包括出任拓展署(Territory Development Department)城市規劃師,1984至1988年期間派駐到沙田拓展署、參與發展沙田新市鎮的陳達材在訪問中表示,當年他與新任的拓展署長及總規劃師合作無間,所以在工作上有頗大發揮空間,能夠參與沙田的規劃及發展,至今他仍引以為榮;而在當年的政府架構中,負責土地發展及規劃的部門主要便是拓展署,該署內部直接聘用多名城市規劃師、工程師及建築師等專業人士,制定方案後再交由政府高層拍板,工程便可快速上馬,效率很高。

港府於1990年成立規劃署,將土地政策由過去的「發展主導」改為「規劃主導」,陳達材同年也剛巧離開政府轉到私人機構任職。他回憶說,由於當時港府正規劃新機場,以及多個新市鎮及市區土地優化計劃,不少規劃師仍然留在拓展署工作,為這些已經開展的項目「埋尾」,故此跟著多年的造地工程亦未有放緩。

房屋問題源於董建華政策失誤

陳達材分析,目前本港出現的土地短缺問題,是在1997年回歸後始開始的。他表示,首屆特首董建華在7月上任不久即推出「八萬五建屋計劃」,這政策是正確的,惟不幸當年10月亞洲金融風暴便席捲本港,樓價隨即大跌,不少港人業主淪為負資產,結果該建屋目標數年後亦被叫停,對此亦屬可以理解;但他強調,當年特區政府在取消建屋目標的同時,亦把中環、將軍澳及啟德舊機場等多個填海計劃叫停,並且沒有其他造地方案替代,是今時今日土地不足致樓價高企問題的癥結。

「這些填海計劃本來可以興建數以十萬計住宅單位,叫停填海後這些供應無法出現,那(政府)應該以其他方法覓地,這是很簡單的道理……當年我也曾就此提醒政府,但可惜人微言輕,也可以說,董建華始終只是一個商人,與具政治家視野的麥理浩有所不同,傳統上西方國家亦很重視長遠規劃,並且付諸實行,例如麥理浩的10年建屋計劃便說到做到……回歸後的特區政府忽略了長遠土地利用及住宅需求,造成今日嚴重的社會問題。」

樓價貴年輕人難負擔 引發社會運動

陳達材指出,在本港土地供應不足的同時,住宅需求卻與日俱增,始令過去17年樓價勁升近5倍;他解釋,在2003年SARS後,本港與內地簽訂更緊密經貿關係協議(CEPA),自此大量外國人來港工作作為發展內地市場的跳板,加上每年有近5萬名內地人藉單程證來港家庭團聚,而且近年愈來愈多內地精英來港升學及工作,均帶來龐大的住宅需求。

根據港府統計數據,本港住戶與公私營房屋單位總數相若,有分析指此反映需求平衡,不存在住宅短缺的問題,但陳達材卻不同意,指此統計無法反映年輕人面對的居住難題:「不少家庭單位有一對夫婦及一至兩名小孩,而這些小孩是會長大成為年輕人的,例如1997年出生的小朋友,現在已經是23歲的年輕人了;目前的問題是,年輕人發覺自己的父母有樓住,但他們若結婚後便無樓住,相信這也是觸發近月社會運動的原因之一吧!」

現時規劃主導政策 遏抑發展需要

根據港府前年發表「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報告,本港長遠需要4800公頃土地發展,扣除已落實發展的3600公頃,尚欠1200公頃(即12平方公里)用地,這問題本來不難解決,因為本港土地面積達1111平方公里,但只有24.4%為已建設的土地,而當中住宅更僅佔6.9%,而近四成土地卻撥作郊野公園用途,至今未有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港府近年也希望加快將其他土地撥作住宅及發展用途,惟在現行「規劃主導」政策框架下,更改土地用途須由城規會批准,而城規會往往就此諮詢區議會,經區議會否決後,發展方案便會無疾而終。陳達材強調,他無意攻勢任何政府部門或社會組織,但從城市規劃師的角度去看,發展與規劃屬不可脫離的,而現行架構明顯是過分重視規劃、結果遏抑了發展需要,他舉例說,「我們人類不可以只用腦袋去思考,卻不以手腳去行動」。

倡重設拓展署 統籌規劃造地

陳達材就此獻計,建議港府參考當年麥理浩的「10年建屋計劃」,明確制定未來10年的造地及建屋目標,跟著再重整政府架構,借鏡1980年代港英政府拓展署主導發展及規劃的模式,在現行的發展局下訂立拓展署,並將現有體制內分佈於其他部門、各數百名的城市規劃師、工程師及建築師歸納由拓展署管理,該署再將全港劃分為3至4個分區,在每個分區制定幾個不同的發展方案,再交由規劃署、城規會及建築區議會選擇,以達至既定造地及建屋目標;他表示,「城規會及區議會可以選擇哪一發展方案,並非決定發展與否!」這樣的話,他相信困擾本港多年的造地不足問題便可迎刃而解,長遠亦可望穩定樓價,並且紓緩年輕人的怨氣,有利社會穩定。

明報記者 葉創成

[名人樓市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