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專家觀點>文濤

【專欄】恒指改革 盈富送中 諮詢結果3個耐人尋味之處

上周有內地媒體說,強積金(MPF)管理機構近期正與中國監管機構商議,希望將滬深交易所的A股股票加入強積金組合。其實積金局去年已經放寬了強積金買A股的限制,但消息仍然引起港人關注。不過與其擔心強積金送中,不如看看自己的港股基金,尤其是恒指基金,按照恒生指數的改革目標,明益中資的新經濟股。港股其實和政治一樣,強積金毋需送中,只要買落盈富(2800),已能起送中之效。

仔細解讀恒指公司昨日公布的諮詢結果,有三個地方,透示了這次推出「恒生100指數」的耐人尋味之處。先是假裝推出折衷方案,把上市歷史要求定為3個月。去年12月的諮詢文件,其中一項建議是「取消合資格候選成份股最少上市時間要求」。當時已令市場嘩然,恒指公司眼見大量中概股來港上市,可能不忍心見到阿里巴巴(9988)來港上市後,也要大半年才能加入恒指,於是把心一橫,想完全取消藍籌股的上市時間要求,加速恒指變中資天堂的步伐。

以往藍籌股之所以矜貴,是因為它有門檻,有市值與上市歷史要求,能避開細價股或新上市股份常見的波動。所以這個建議的反對聲音最多,於是恒指公司推了一個「折衷」方案︰把上市歷史要求定為3個月。這樣做,除了「做個樣」之外,想不到其他解釋。

需知道,指數基金是較保守的投資,不止強積金,環球有很多退休金也投資在指數基金;需知道,3個月,連基礎投資者的禁售期都未過,股市可能連一輪較短的周期都未行完。但僅僅3個月,一隻像快手(1024)、思摩爾(6969)、甚至泡泡瑪特(9992)般大幅波動的股票,便要被納入恒指。當年風靡一時的漢能太陽能(已退市),也要感嘆生不逢時,否則已貴為藍籌了。

尤記得恒指公司多年前曾說過,不想搞得像國際上的MSCI或富時一樣。現在掌舵人換了,是不是思維也改變了?

第二個耐人尋味之處,是被括住的「香港」。恒指公司說,恒指增至100隻成分股後,會維持20至25隻「香港」成份股。括號是恒指公司加上去的,不是被人改圖。目前,即使把非中資公司(例如友邦(1299)、百威(1876)等)一律納入「香港」股範圍,藍籌中的「香港」股也就只有22隻。換句話說,恒指成分股數目倍增,但「香港」成份股,維持現狀已經算好了。其實這個括號意味深長,到某一天不可以再說「本地蛋」了,括號內的「香港」自然隨時要被刪走。

第三個有趣的地方,是聲稱日後「按行業組別挑選成份股」,並分了7個行業組別,把部分被視為舊經濟的,例如公用與電訊股歸為同一組,再爭入場門檻。但恒指公司並沒有說7個組別同等分享指數的權重,只是說「減少各行業佔比在指數與整體市場的差距」。其實就像世界盃一樣,歐洲國家獲得的席位,當然遠比亞洲國家多。中資的科技股與本地的公用股,哪個是歐洲,不用多說吧?

港股見頂的徵兆,除了恒指突破三萬點及成交創新高外,近年可以多加一項,就是恒指公司改革。上一次恒指公司改革,是在2018年2月初,公布國指改革,牛市隨即不逕而走。很不幸地,今次恒指公司想搞「恒生100指數」,公布的時機,也適逢港股熊蹤乍現之時。想想去年比亞迪(1211)被剔出國指後的升幅?當指數公司搞得像個基金經理一樣,就會被市場戲弄。

文濤

其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