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專家觀點>李鴻彥

【專欄】撳一日錢係無用架!

「Remember it’s now or never!」《凜冬烈火:烏克蘭為自由而戰》(Winter on Fire)導演艾菲尼夫斯基(Evgeny Afineevsky)撰寫公開信鼓勵抗爭者,與其譯為「機不可失」,不如譯為「有今生無來世」。面對政府對訴求的冷處理,目前抗爭者的行動,已經由街頭逐步升級至針對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包括不消費、堵塞國際機場等,抗爭者最新發起的不合作運動是集體提款。不過大家要知道,集體提款後果嚴重,這亦是發起人或者一般抗爭者沒有告訴你的秘密。

歷史上,本地銀行爆出集體提款並非什麼新鮮事,往往出現在金融危機、政局不穩或發生重大政治事件前後,包括1968年明德銀號(67暴動後)、1983年9月的恒隆銀行(中英談判)及1989年中資金融機構被提款(64事件)等。已結業的《新報》在1989年6月6日以〈抗議北京血腥鎮壓民眾 市民紛撤中資銀行戶口〉為題,報道6月5日當日有不少港人到中資銀行取消戶口,報道指出:「記者昨午二時到葵涌一間南洋商業銀行視察,當時約有30名顧客。一名職員接受訪問時稱,上午來提取的客戶比較多,但很難估計有多少人,不過就好像月頭出糧時一般。這位職員又說,每40至50名客戶中就有一人提走所有的款項,最高額者有20多萬元,而一般的則有幾萬元。」

集體提款除了對個別銀行造成壓力外,對本地金融體系以至整體香港而言影響深遠,隨時造成無可挽回的焦土現象。大家討論得最多的是提走現金令銀行結餘乾涸,拆息上升,然後呢?

研究有什麼影響前大家要先明銀行結餘的運作模式,香港的銀行體系由大大小小有超過30家持牌銀行組成,知名的包括東亞銀行(0023) 、恒生銀行(0011)、創興銀行(1111)、大新銀行(2356)以至滙豐銀行等等,銀行間的資金會互相拆借及存放,例如滙豐銀行突然須要大量資金而頭寸不足的話會向其他銀行借錢,而A銀行向B銀行借錢的成本稱為銀行同業拆息(HIBOR),港元同業拆息也就是供樓一族理解的HIBOR,HIBOR貸款時間由隔夜(Overnight)到3個月不等。

銀行體系的資金結餘愈多的話,銀行之間拆借資金相對容易,成本亦即是拆息亦相對較低,這是簡單供應大於需求問題。目前銀行體系的結餘約500多億元,若200萬港人每人提款25,000元的話,銀行體系結餘會抽乾,不同年期的HIBOR均會狂升。

且以一個具體例子講講,1996年5月23日,本地銀行的HIBOR隔夜拆息突然大幅抽升,一眾財金官員以至財經記者雖然感到不尋常,但偏偏不知發生什麼事。有關謎團直至某一天才得以解開,原來首富李嘉誠在當日突然向滙豐銀行要求提走超過10億元現金,那些現金最終被袋進紅白藍膠袋並非什麼秘密。

由於HIBOR同時用在樓宇按揭上,也就是大家知道的H按。目前H按是1個月HIBOR再加1.25厘,以8月15日的1個月HIBOR為2.1428計算,H按供樓息率是3.3928厘,不過樓按一般設有上限(最優惠利率減2.65厘),以滙豐最優惠利率5.125厘計,實際上限是2.475厘。即是貸款480萬元、借足25年月供2.1473萬元,正因為H按設有上限,短期HIBOR 是否上升其實對供樓人士影響不大。那麼問題在那裡呢?

集體提款最大問題是其持續性,假如市民不斷提走銀行存款再以現金囤積,銀行體系結餘乾涸後將直接影響到銀行的可拆息資金。以簡單例子形容的話,即是客戶A希望向銀行B貸款(樓按、車按、企業貸款),但銀行B沒有足夠資金拆借,結果銀行B被迫要以較高的利息吸引港元存款。招商永隆在8月13日上調半年期港元存款利息0.15厘至2.55厘便是其中一個警號。

銀行可以拆借出去的資金變得不足,屆時或須要早於美國加息以吸引資金,銀行整體資金不足同時會令到利率差收入(NIM)收窄繼而影響銀行盈利,最後最後導致焦土出現,希望大家明白提款的危險性及不要長期地、持續地提款。

李鴻彥

更多李鴻彥文章: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3.php?col=1463481147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