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專家觀點>賈文清

【賈文清專欄】致已逝去的TVB

一直覺得TVB(0511)很代表到香港的興衰及弊病。90年代很熱愛煲TVB劇,甚至覺得家人沒有追看某套劇集,便覺他們脫節,與時間掛不上鉤,煲劇精大概明我意思。看着TVB衰落,是一步步的,沒有覺得驚奇,再結實的樓宇,也要鋼筋逐條出毛病,才會傾塌。乃至出現「薑蓉」鬧劇,在TVB備受千夫所指時,曾是TVB鐵粉的我不為TVB驚訝,反而為兩代鴻溝拉闊至此而慨嘆。

要數扮演著名人物,從非新意,更是《歡樂今宵》的拿手好戲,90年代仍有「王菲超人」、《娛樂插班生》、《難兄難弟》,卒成巨大的商業成功,及後2000年複製《難兄難弟》的《同撈同煲》,迴響不及以往,已有一些蹤跡可循,不是單用年輕一代背棄本土創作而能解釋的。

TVB的境況,錯在同溫層及求安穩,以及帶點自我中心,很反映到一代人容易出現的盲點。不是想一味責怪他們,畢竟出生時代塑造了思想,若年輕的早生數十年,誰敢擔保自己能不一樣?香港上世紀70年代以來便很成功,食正大時代,往往轉型轉中大潮流,然後按照大潮流搵食,這是政經形勢下的求存之道,亦是香港精神。而過往所謂成功,是有天賜的「形勢大好」在先,結果大致賺了大錢,便誤會是自己高瞻遠矚有了心得,便想製造方程式,一勞永逸。一勞永逸是人之所願,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才是至理名言。

70年代至2019年間,除了90年代初的移民潮,香港確實發過豬頭,大致按着社會所教的規則做人,炒股炒樓,是致勝之道,但所謂道,亦有時限,例如網絡徹底改變年輕人的思想與需求,社會巨變是可見之事,即見舊式思維的大限已到。

一物枯便一物榮,是謂新陳代謝,青春便得永葆。不是沒有人嘗試救過這間電視台,又或者這個城市,年輕人對此不是毫無感情。《立場新聞》四年前訪問過TVB的年輕PA(《【黑箱背後.3】 TVB 綜藝節目 時光倒流二十年》),PA哥哥慨嘆台內一班老前輩終日沉醉於《歡樂今宵》的成功,便經常使之借屍回魂,類似橋段不斷重複,偏偏收視不俗,於是老前輩們氣焰更盛。今次模仿姜濤,大抵同一思路,只是經歷社會動盪後,市民思想劇變,與TVB或一代人距離更遠。一切其來有自,不是一日之寒。

縱使舊方程式行之有效,兼有往績可自豪,但面臨思潮變革,又有否勇氣、同理心去接納及應變。很多老一代的觀眾知識水平不高,舊式節目自能娛樂他們,但面對流失年輕觀眾,有否及時將風格逐漸移向新一代,取之平衡,同時稍令老一輩輕輕接納新浪潮。抑或一直洋洋得意,覺得自己必然比年輕的看遠十萬里,而將年輕同事意見拒之千里?上文提及的報道指,曾有後生同事向大台高層遞出《100毛》獻計,卻遭嫌棄,今日便見誰更主導潮流。日前「薑蓉」演出遭萬人唾棄,參與演出的藝人紛紛用社交平台澄清,討好網民,已見藝人們其實知道誰才是新的米飯班主,也見TVB大勢已去。

曾聽聞某新聞系教授以為流行文化不值得研究,無助了解新聞,不鼓勵學生研習。事實正好相反,文學尤其流行文化是思潮的指標,愈流行者,愈代表到當下大眾思維,畢竟唱片公司想擊中最大公因數。針對年輕市場的MIRROR竄紅,最新作品有句歌詞:「新基因,新膚色,後浪面前。別販賣着舊軟件,別賣弄着舊經典。」相信無意針對大台,但應可代表到年輕人心中所想,亦可套落整體社會。對於平日只愛看烹飪書及自己著作的某女士,大抵是夏蟲語冰。

賈文清

其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