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專家觀點>潘迪藍

潘迪藍:fb被控壟斷或分拆 啟動新科技投資周期

【明報專訊】上周三,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FTC)針對facebook發起了反壟斷訴訟,指控後者進行非法的反競爭收購。這個行動並不太令人意外。因為自從今年10月份美國司法部對Google的反競爭行為提出訴訟之後,人們早已經預料到還會有類似的訴訟。不過,儘管外界對此已經有心理準備,但聯邦貿易委員會在起訴書中提出,要強制facebook從Instagram和WhatsApp兩家公司撤資,代表了美國政府針對科網巨頭的行動的重大升級。

WhatsApp和Instagram,現在卻譴責有關收購行為是非法,未必能夠真的說服法庭下令分拆facebook(雖然理論上有這個可能)。但從中也可以看到,監管環境已經出現了重大變化,這種收購活動未來將會面臨更嚴格的審查,批准的門檻更高。同時,這亦令人質疑,美國科網巨頭近幾年的商業模式為何這麼倚賴收購其他公司。

科企未來收購面臨更嚴格審查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在起訴書中指控,facebook在2012年收購Instagram,以及2014年收購WhatsApp,目的都是消除潛在的競爭對手,以及保障該公司在社交媒體上的壟斷地位,從而在給該公司帶來大約98.5%收入的廣告銷售市場上壓抑競爭。聯邦貿易委員會要求對facebook的懲罰包括但不限於從Instagram和WhatsApp撤資,與司法部10月針對Google的訴訟相比,這顯然是更加積極和升級。因為司法部在訴訟中指控Google利用它的搜尋功能來達成獨家交易,是違反了法律,但並未提出任何具體的處罰措施。

這兩項行動的共同點在於,跳出了美國政府自1980年代以來針對壟斷行為時,大多數時間都只是純粹以消費者利益來考慮的舊式監管作風。因為單就消費者用戶來說,facebook的社交網絡和Google的搜尋功能都是免費的。在上述兩宗官司中,都沒有顯而易見的證據顯示,Google和facebook這兩個巨頭的商業行為,令到消費者需要付出更高的費用。

不過,自從美國司法部在2000年針對微軟(Microsoft)發起反壟斷訴訟以來,美國的監管機構已經愈來愈關注市場結構問題,而不只是消費者的利益問題。美國監管機構的這個轉變,獲得美國國會兩黨的全面政治支持。在10月份,眾議院司法委員會的民主黨成員就發表了一份報告,將facebook、Google、Amazon和蘋果這四大科技公司,與十九世紀末期美國一些透過無情和不道德商業行為致富的著名商人相提並論。

這些民主黨眾議員建議立法完善法律,令到美國政府有權要求科網巨頭分拆它們的數字平台和其他業務。個人認為,這樣大刀闊斧全面立法是不太可能的。儘管眾議院司法委員會的共和黨成員亦同樣猛烈批評科網巨頭的商業作風,但他們呼籲「透過針對的方式,即是反壟斷這把解剖刀,而不是監管法例的電鋸」。

這種針對的做法看來就是現時事情的發展方向。由於加州及華盛頓等多個科技大州的政客在美國國會中擁有強勢的地位(例如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等),即使民主黨在明年1月份的喬治亞州國會議席選舉中取得參議院的控制權,要立法讓美國政府有權下令科網巨頭分拆,仍然是相當困難的。

隨着新一屆美國政府議程的愈來愈緊迫,人們幾乎沒有興趣用寶貴的政治資本來進行一場旨在分拆科網巨頭的立法鬥爭。當然,我們也不排除,美國將來在立法上會有一些微調。科網巨頭的律師可以在法庭上成功辯護,是因為這些巨頭的商業作風令消費者得益,所以它們沒有違反反壟斷法。

既然如此,現時的政治氣氛就意味着,美國國會有可能通過立法,明確規定反壟斷法不單只是保護客戶,還要透過保護初創企業免受市場主導者的遏制來促進競爭。不論美國國會採用哪一種方式,可以肯定的是,未來幾年,美國的大型科網公司將會面臨更加不利的監管環境。其他反壟斷訴訟可能已正在排期登場,包括可能針對Amazon和蘋果的。在新一屆美國政府以及國會兩黨的支持下,監管機構將會全力進行這些訴訟。

所以,現時的科網巨頭可能有一個或多個面臨分拆。即使要求分拆失敗,它們亦很可能被一些促進競爭的措施打敗。這就好像在2000年代初之後,微軟在瀏覽器等軟件的市場佔有率顯著下跌那樣。

巨企受壓 科網市場更易有新參與者

可以肯定的是,隨着美國的監管機構對於批准新交易設立更高的標準,科網巨頭在未來提議收購其他公司,將會面臨更多的敵意審查。而這一點本身就對facebook和Google等大企業長期追求的商業模式構成了挑戰。因為這些大企業無法自行開發出成功的新產品,所以它們相當倚靠收購其他公司來維持對消費者的吸引力。

因此,聯邦貿易委員會上周三的行動證實了,未來的監管環境將會更加嚴格,令科網市場更容易出現一些新參與者,從而有可能啟動一個全新的科技板塊投資周期。

GaveKal Dragonomics資深經濟師

[潘迪藍 國際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