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專家觀點>潘迪藍

潘迪藍:北京企硬 中美貿戰短期難解決

【明報專訊】在中美貿易戰進一步升級一個月之後,中國大陸在下一階段的鬥爭戰略正變得清晰起來。內地領導層現在看來致力制定一種嚴厲應對貿易緊張局勢的策略:容許經濟增長放緩,同時提供一些有針對的支持政策,讓人民幣在調整的同時抵禦波動,並且在與美國的談判中堅持其既定立場。這意味着,中美達成貿易協議的可能性正在減低,全球經濟增長將會面對進一步的逆風。實際上,全球貿易額已在下跌。最終,這種策略其實是打賭中國在抵禦貿易和投資流動中斷所引致的政治和經濟壓力方面,會比美國政府做得更好。

對於一個整體經濟增長率一直在創新低、其貨幣兌美元的匯率在8月份下跌了3.8%的國家來說,這種信心似乎令人驚訝。

儘管個多星期前緊張局勢最近升級,內地宣布向價值750億美元的美國進口貨品開徵關稅,以報復8月初美國宣布向價值5500億美元的所有中國進口貨品施加關稅,但內地的貨幣和經濟政策卻幾乎是風靜浪靜。於是,特朗普又宣布,將會進一步提高關稅,並威脅利用緊急權力,要求美國企業從中國撤資。上周一,中國人民銀行有機會通過調整其中一項主要政策利率,即是在其「中期借貸便利」(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 MLF)續期時調低利率,來放寬貨幣政策。

中國自覺抵禦放緩能力較美強

隨着人民銀行最近指示其他銀行將貸款利率和「中期借貸便利」的利率掛鈎,該政策工具的利率現在變得更加重要。但是,人民銀行最終只是維持以3.3厘的利率,來為「中期借貸便利」續期,並沒有調低其利率。此外,它還澄清了新制度如何影響按揭貸款的利率,並強調它不會立即引致按揭貸款的利率下跌。因此,貿易緊張局勢的惡化,並沒有引致內地政府擺脫它最近令人驚訝的聲明──即是它不會刺激房地產市場。房地產曾經驅動中國2016至2017年的周期性復蘇,但看來不太可能再重現。

相反,內地政府正依靠其小幅度加碼的措施來支持消費的策略,其中更多的是在上周二宣布,並且鼓勵銀行貸款給私營企業,而非國有企業。由於這些措施都不可能對經濟產生強大的周期性推動作用,因此,這一戰略意味着,內地領導層正在接受經濟增長放緩,而且只是試圖紓緩這個問題。

中國的貨幣策略也沒有改變。上周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創下7.16元人民幣兌1美元的新低,而對上一個星期是7.08元人民幣。以內地政府的標準來說,這個幅度已算大。但這只是一種靈活的匯率,可以適應更高關稅所隱含的貿易條件的變化。中國大陸還沒有顯示出將人民幣貶值的迹象。

愈近大選 中國愈不願談

上星期,中國人民銀行將人民幣的每日中間價設定得在比市場交易價更強的水平。兩者的差距愈來愈大,這表明央行正在反對貶值,而不是接受貶值。其目的是讓較便宜的貨幣來減輕美國提高關稅的影響,同時限制金融恐慌和資本外流的風險。

當然,內地政府仍然希望美國能夠取消加徵關稅。副總理劉鶴在上周一就重申,中國仍然願意談判。但這不過是重申他以前多次說過的話,並沒有以中國的先決條件軟化來作為交換。

特朗普最近在關稅上升級,並不會加大美國對中國的影響力,反而只是令到達成協議變得更加困難。因為現在達成的任何貿易協議,都必須比5月份討論的涵蓋更多的問題──包括更多的關稅,以及美國對華為實施的出口限制。

中國也無法判斷特朗普是否真的希望達成協議。特朗普看來曾在兩種策略之間來回徘徊:讓自己與中國達成協議,令美國股市上升,並在2020年11月時令其選情反彈;或者對中國顯示強硬,令任何民主黨對手相比之下看來都像軟弱。

特朗普最近看來愈來愈傾向於採取強硬策略,但他的反反覆覆也意味着,中國亦愈來愈沒有動機與他合作達成協議。

愈接近美國總統大選,中國大陸就愈小動機去給予特朗普任何有關貿易戰的獎勵,愈大動機去讓他承受貿易戰的後果。股市下跌、出口下滑以及人民幣疲弱不單只是內地領導層面對的問題,也可能是特朗普要面對的政治問題。

戰略風險:低估美經濟實力

畢竟,對中國大陸來說,若GDP增長放緩至6%以下,也不是一場災難。內地的領導層已經技術官僚化,不會再盲目的追求GDP增長目標,而且有充分的理由避免推行過度的經濟刺激措施(例如金融體系風險和樓市泡沫)。

當然,他們這種策略的風險在於,高估了中國自身的經濟實力,或者低估了美國的經濟實力。內地的消費開支增長繼續放緩,它對於推動私營企業借貸和投資作用不大,而內地出口和建造業今年令人意外的勢頭是不太可能持續到2020年。

與此同時,由於美國減息之後,其樓市開始復蘇,美國看來亦不會陷入經濟衰退。因此,中美雙方都能夠承受在貿易戰上企硬的後果。

GaveKal Dragonomics資深經濟師

[潘迪藍 國際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