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林村教室 學生捉蟲游水 活在大自然 瑞吉歐學習法:就地取材

文章日期:2019年02月12日

【明報專訊】有人以為他辦Playgroup教小朋友日文,又有人以為他辦「自然學校」。專研幼兒教育的日本人鍬田昌宏(Mabo),其實是希望將源自意大利的Reggio Emilia(瑞吉歐‧艾密莉亞,簡稱RE)幼兒教學法在大埔林村的教室實踐出來。

文︰蔡琇莹

採訪當天,記者早上入大埔林村老圍探訪採用瑞吉歐(RE)教學法的Il Villaggio Dei Bambini童の村(意大利文,「兒童的村落」的意思),因人生路不熟,早了兩個車站下車,結果比原定上課時間遲了10分鐘才到達教室。趕赴途中,不免想︰返學遲到會有什麼後果?日籍教師能接受遲到嗎?

到達後,但見教室內就只有Mabo一人坐在地上,旁邊準備好一些圖畫及故事書。我好奇地問學生通常什麼時候會到?他平靜地說︰「他們要來的時候就會來。」再過5分鐘,小朋友果然陸續來到。來港差不多8年的Mabo會說日語、英語及一點廣東話。這個童の村內的小孩很「國際化」,有來自本地、日本、韓國、英國等不同文化背景的小孩,大家主要的溝通語言是英語。

學習非由上而下 教師是伙伴

相信不少家長或從事幼兒教育工作的人都聽過由意大利引入的Montessori(蒙特梭利)教學法。童の村內所用的RE教學理念同樣來自意大利,兩者可說是同源,但各有不同的面向。RE相信小孩有與生俱來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習不一定是由上(教師)而下(學生)的知識灌輸,教師及家長可以是孩子的學習伙伴。

部分課堂內容由孩子投票決定

在童の村的課節是這樣的︰每早由早上9至12時,首一小時是兒童自主學習時間,小孩來到教室後,可選擇在室外遊玩、看書或跟其他朋友一起玩耍;第二小時是教師主導時段,Mabo會召集他們一起圍圈坐,然後說故事、做一些手作,又或到村裏其他地方學習。最後一小時則是Democracy Time,小朋友可以通過投票、討論,決定他們的課堂內容。「通常會給他們兩個選擇,由他們投票決定。如果『二對二』怎麼辦?那我會帶領他們討論,由他們講出原因,或說服其他小朋友一起參加,總之投票以外還有很多辦法的。」的確,「民主」不單是「一人一票」,還有與不同意見的人互相討論、理解,並且合作、實踐。

着重群體 從相處中學習

“I'm a part of my community, I have a place in the circle.”

“What is your name?”

“My name is Mabo!”

“Hey Mabo, Hey Mabo.”

每當第二節的教師主導時間開始,Mabo會召喚各人圍成一圈坐,大家一起唱以上的歌:「我是社區的一部分,我是當中的一分子」,並開始作自我介紹。

RE教學法尊重學生的個性,更着重群體,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是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這與香港的小孩從小就要學懂「獨立」、「較別人不同/優勝 」(贏在起跑線)是截然不同的思維。

接着Mabo帶領小朋友參觀嘉道理農場,他即場以一個觀察者解釋了兩者的不同︰「我們剛才大伙兒選擇了園內的一張大桌子作為小休的地方,大家分享食物與交談,小孩吃飽便一起玩。而他們(當日同來參觀的另一間小學)休息時則是以每一個家庭為單位,每兩三人一桌,大家分開坐着的。其實蒙特梭利的教室也相類似,一個學生,一張桌,一套玩具,學生可以聚焦在自己的工作上,做得很好;但RE上課卻是一張大枱,或是圍成一圈,大家有交流的。」

因應校園四周環境教學

Mabo會帶小孩在鄉村活動,又會探訪附近農場去幫忙「捉蟲」,有時亦會到林村河捉魚、游泳,甚至在附近森林散步發掘歷史,挖掘過百年前遺留下來的陶瓷碎片。去年林村的大樹被颱風「山竹」吹襲時連根拔起,倒卧在森林,松鼠失去了家園,倒成了小朋友遊藝、創作的地方。有人因而問童の村是否等於「自然學校」?

「不是的。RE源於意大利鄉村,他們認為養育小孩不只是一個家庭,而是整條鄉村的事。鄉村裏有不同的店、不同年齡的人,有森林有河的環境能讓孩子學得很多。『自然學校』大概不能用膠製品吧,但我的教室會有膠玩具!」戶外活動,接觸、認識大自然,是RE回應「環境就是課程」的部分,「城市裏也可以有RE學校的,如果學校的周圍是車房、超市,那我就帶孩子認識汽車,觸碰汽車輪胎的觸感吧。」Mabo 說。

百種「語言」 學習不同表達方式

RE的教程之一是「兒童的一百種語言」(A hundred languages of Children)。這不是說兒童在RE中可以學習到中文、英文、日文、意大利文等多國語言,而是除了語言和文字,音樂、繪畫、數學、舞蹈、五官感覺都是兒童用來表達自我的「語言」。「其實小朋友學懂用一隻叉,已經是『語言』的一種。我讓小孩『以圖畫表達芒果的味道』!你覺得很困難很抽象嗎?其實他們兩三下便畫到出來。」Mabo笑說。大人形容芒果的味道,大概不是「甜」就是「酸」。香港人着重以語言去表達,但其實文字以外有更多表達味道、感覺與情感的方式。

那麼,本地家長會接受RE這種遠離主流教育方式的理念嗎?

跟一些帶子女來童の村學習的家長傾談過,他們也不諱言內心有過一番掙扎,「不過我們欣賞Mabo尊重小朋友,但不是任他們亂來,也着重他們要有禮貌。我們不想孩子從小就學多種樂器、外語那些。」學生Angie的媽媽說。而Angie爸爸則補充︰「主流幼稚園主要是將小朋友塑造成一式一樣,磨掉他們的稜角吧。」但Mabo坦言,當聽到家長問︰「你何時才教他們東西?」、「我似乎在付錢給他們來玩……」,再「正能量」的他也難免會感到泄氣,「其實RE教學在日本、新加坡等國家愈見普及,今年暑假我會到新加坡跟當地的RE教師分享。泄氣時也有想過離開,不過這裏有我喜歡的家長、學生,還有林村。而且RE在香港較少人認識,還是希望在這裏做得更好」。

學習要問:who am I

近年選擇移民離開香港的人,大多數聲稱是為了下一代的教育着想,這不難理解,反而Mabo以「教育原因」留在香港,倒令人感到好奇。不過這現象也回應了他對香港教育,以至香港人的印象︰「香港人慣性將所有東西看成Object(客體),香港教育就是要你fit in教育制度之內,用外在的東西,如成績、人工來衡量學習成果。」Mabo則認為學習最重要的是要去問who am I,「我們內在有什麼東西?是怎樣的?這才重要」。

◆瑞吉歐(RE)vs.蒙特梭利(見表)

■鍬田昌宏小檔案

鍬田昌宏(Masahiro Kuwata)大學時期主修化學,在日本當過3年工程師,對穩定的工作感到沉悶,於是前往美國攻讀幼兒教育,亦曾到意大利修習RE幼兒教學法。約8年前,他與從事教學的妻子(現已離異)和兒子來港。來港後,鍬田昌宏發現沒法在家附近找到一所幼稚園能收錄當時未懂說廣東話的兒子,即使求助教育局,也只能給他們一個離家甚遠的學位,於是鍬田昌宏決定讓兒子Homeschooling(在家自學)。在2016年,更在大埔成立童の村 ,以RE教學法帶領學前兒童作不同的學習。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28期]

相關字詞﹕蒙特梭利 瑞吉歐 教學方法 學習競技場 輕鬆升學 每日明報-Happy Pa 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