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好玩迎合用家 老公園洗底大變身

文章日期:2019年05月18日

【明報專訊】每次到外國旅行,看見當地公園設計新穎,以人為本,往往只得個恨字,暗忖本港公園設計不思進取……

可有想過,一個中佬聚腳點,可以換上一襲鮮粉紅色,枱櫈隨意搬動,想點就點;近1萬呎的廣場漆上繽紛圖案,讓小朋友自創遊戲,在「山丘」捐窿捐罅;街燈甚至是鮮黃色的流線形架空燈管。有心不怕遲,我城公園終於「洗心革面」了!

小山丘、繩網氹氹轉 孩子捐窿捐罅

政府與本地設計團體信言設計大使(Design Trust Future Studio)合作,翻新改造4個公共空間,包括荃灣二陂坊遊樂場、旺角砵蘭街休憩花園、咸美頓街休憩花園、石塘嘴山道天橋底休憩處。這個已開展一年多的設計項目「未.共研社」,由來自不同專業背景如建築、產品設計、平面設計、品牌設計等設計師組成。

各團隊經過過去一年與不同持份者如街坊、政府部門、區議會、公私營機構交流及商議,4個公園的建議設計方案於今年1月面世,其中二陂坊及砵蘭街的設計團隊,更落區向公眾解釋設計方案。

荃灣二陂坊遊樂場是4個公園面積中最大,逾900平方米,亦是本港少有的「廣場」空間。遊樂場四周舊樓林立,是不少劏房戶的聚腳地。因為家居地方淺窄,住戶都寧願待在開揚的遊樂場,因而成為街坊街里的「公家客廳」,例如有母親拿着溫熱的住家飯,坐在長櫈給兒子餵飯;小朋友邊嬉戲邊等候正在附近逛街市的母親,坐在一旁休憩的街坊會「幫眼睇住」;老友記在此相聚見面,下棋談天。雖然遊樂場使用率一直甚高,可是設計團隊發現場地設施嚴重不足,未能回應街坊需要。他們舉例,街坊會把4人位座椅的扶手也當成座位,結果一張長椅擠了7個人;小朋友欠缺遊樂設施,唯有在長者康體設施上爬高爬低,險象環生。 因此,他們的新設計有兩個目的,一是新增兒童遊樂設施,二是增加座位。設計師麥朗表示:「這裏其實已經是一個社交廳,而我們是放多些家俬給他們,facilitate他們多一點 。」

地面多種線條 方便自創遊戲

改造後的遊樂場劃分成3個區域,分別有供機構舉辦活動的「活動區」、供孩子遊戲的「遊樂設施區」及「休憩區」。屆時整個地面將髹上繽紛搶眼的顏色,並輔有多種線條及圖案,方便小朋友自創玩法。設計師陳韻淇表示,團隊曾落區接觸小朋友,了解他們的玩樂行為。團隊分發給孩子多卷皺紋膠紙,讓他們在地上隨意黏貼,不一會小朋友便自創了遊戲,「他們好自然黏了一個框,叫大家逼落框內,亦會運用不同顏色的膠紙,自創一些規矩,哪兒不能踩不能跳過,哪兒只可踩線,這亦是為何設計方案中,地面有如此多彩的幾何線條」。團隊認為孩子擁有一定的創造力,即使空間有限,他們也能發揮想像力,利用地上簡單的線條圖案,創造他們的遊樂空間。

遊樂設施方面,將新增供爬行及捐窿捐罅的小山丘、滑梯、氹氹轉等,提供滑動、攀爬、躲藏、旋轉等各種體驗,以滿足孩子探索及冒險的欲望。設施亦加入不少心思,讓不同年紀的孩子都能一起玩樂,例如氹氹轉加入繩網設計,大一點的孩子可在外圍攀爬,年紀小一點的則可在設施內玩樂。

團隊亦發現不少街坊與遊樂場兩側的商戶十分熟絡,商戶會於門口設置座位供街坊使用,所以新方案建議拆除廣場與商戶間的圍欄,圍繞花槽增建S形座椅,座椅一面面向廣場,一面面向商戶,促進雙方交流。「你見未必所有人都會想面向公園,有些街坊想與店家交流,家長則想望向公園,看到小朋友,又可以一起聊天。」設計師葉希芃解釋。

■荃灣二陂坊遊樂場

面積:約930平方米

設計主題:社區客廳

荃灣區人口密度:5120人/平方公里

文:歐慧兒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FEATU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