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兩種社會形態 「港漂」藝術家 拼貼消費現場

文章日期:2019年05月17日

【明報專訊】採訪完黃安瀾之後忍不住感嘆:「年輕真好!」對方說:「所以做藝術家才不怕死啊!」黃安瀾正舉行個展「貨幣供應」。這名生於1996年的藝術家從廣州來港讀書,大學畢業不久,將要到美國修讀碩士。她游走於兩種社會形態,使用現成圖像、影像等拼貼創作,探索經濟生活中的個人矛盾,回看中國內地經濟轉變的同時,釐清對香港的影響。

高一時已開始寫作、攝影的黃安瀾,在2013年《南方周末》「新年獻辭事件」走去獻花支持,「雖然我讀理科,但一直想讀新聞、中文,因為想着要捍衛我以後的職業環境,就去了」。她說廣州是一個熱中社會運動的城市,「推普(引發2010年廣州撐粵語行動)、釣魚島。(我們)覺得上街是一件普遍的事,我個人特別喜歡香港」。無論從展覽的意念,還是本次採訪,都能感受到藝術家對香港的喜愛。

展覽關於消費主義,雖然從事藝術創作,黃安瀾也不掩飾普通少女的欲望。「就算你是藝術家,還是改變不了人類心中根植的天性,對物質的渴望。」因鄰近購物商場又一城,香港城市大學常被學生稱為「又一城大學」,「如果在社交媒體見到比較感興趣的商品,20分鐘之內可以走去買」。黃安瀾承認香港豐沛的物質資源某種程度上導致了她的消費主義,購買過程是在香港,但受的影響,多是來自內地的社交媒體。

借用《飢餓藝術家》世界觀

Contemporary Circus系列作品描繪當今社會中的多種消費行為。一個胸前有着塗抹唇膏大嘴的女性形象,握着數支唇膏的手正伸向她;面前的棋盤上,對弈一方用的是唇膏,旁邊另有3張嘴。黃安瀾以先攝下的時尚攝影為基本素材,利用卡夫卡《飢餓藝術家》中的世界觀構建了一場馬戲表演,探求更深層次問題:如果(消費)浪潮過去(會否過去?)後,我們會成為被遺棄的「奇觀」嗎?「May, 2018」是一系列拼貼作品,創作的原材料摘自五月革命的歷史圖像和時尚品牌2018年春夏以「五月風暴」為主題重新拍攝的營銷廣告,構建了錦衣華服的革命現場。

考保險牌體驗「港漂」生活

「槓桿原理」系列,藝術家觀察在內地資本影響下發展的香港保險。黃安瀾去考了保險執照,她認為這一行業可以給予作為「藝術家」所沒有的、規範的職場訓練;也可以更多去了解「港漂」在香港的生活狀態。「你以為從事保險行業的內地畢業生,家裏都很窮嗎?不是的,或者他們只是為了留在香港?也不是。」「我是想去體驗去觀察,把自己放在特定的場域中跟大家互動,才會有創作素材。」

盼以創作搭橋樑 互相了解

「在香港,我們這些大陸學生的身分是被割離的,大家只知道有這個群體存在,他們幹了什麼、平時是怎樣的,只有一個籠統印象。」黃安瀾稱很多人說自己不像大陸人,她知道這是一種誇獎,但這誇獎讓她覺得很奇怪。「我有一段時間進過城大的編輯委員會做雜誌,之前已經想做社會運動相關的,想通過以做雜誌的方式建立起一個bridge,後來發現有些人的政治立場實在太鮮明了,我希望的是一種溝通,能夠互相了解。」

展覽5月底結束,黃安瀾會去美國修讀藝術創作碩士,「兩年之後我還會回來的,我想在香港定居」。她笑稱香港朋友跟她說:「從哪裏來回哪裏去吧,內地不好嗎?」「他們說香港不適合搞藝術,我的很多老師都想要去內地發展。」

問她為什麼喜愛香港?「有我最開始夢想的地方,新聞自由。不過,我朋友說:『這個東西不存在的。』我現在想做一些溫柔的、能夠幫助溝通的事。」

■「貨幣供應」黃安瀾個展

日期:即日至5月26日

地點: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3-06D 據點。句點

入場:免費

查詢:http://bit.ly/30fyPW7

文:彭月

編輯:陳志暘

電郵:cul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