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生活:空間有人使用 設計就成功

文章日期:2019年04月21日

【明報專訊】初夏已悄然到來,啟德方向吹來海風,樹梢輕晃,綠葉在公園木地板上飛舞打轉。

我們站在零碳天地涼亭下方,喝着冰塊漸融化的燕麥奶咖啡,環保建築師葉頌文(Tony)說這兒是他最自豪的作品。

「There is no green architecture,only architecture for green living。(我們不是設計環保建築,而是一座可以幫助到環保生活的建築)」地盤工人在樹蔭下吃飯盒,小朋友爬上小山丘,鳥兒在樹間玩耍覓食,這裏成為了一個愜意小社區。

社區想要什麼?

「這裏是一個好好的project,不是在於那棟建築本身,而是改變了這個社區的環境。」Tony托一托眼鏡,笑說他在港大建築系畢業後,加入呂元祥建築師樓,二○一一年參與零碳天地項目,他最喜歡的是這裏的中央空地公園,「當時只有一年半時間就要完成整個工程,我們的開端有一個stakeholder engagement workshop,找來周圍的鄰居、物管、區議員等,說說希望這個地方有些什麼東西,他們當然未必知道什麼是零碳,但他們知道這裏應該要有一個都市綠洲,這裏不要有圍牆,土地可以讓人踩,四面八方都是入口」。這些聲音形成一個力量,告訴發展商或設計師社區想要什麼。

他雙手打開,指着兩個入口說:「這個公園對角的地下有一條三十米闊的雨水通道,上面不可以建任何建築物。」於是他們將零碳天地主建築物退後,屋頂傾斜,形成梯形,讓天台太陽能板吸取最大光線並引風入室。最困難的地方是必須保留地盤周圍的六至八棵大樹,但大樹令地盤周邊無法設置坑渠疏通雨水,他花了一年時間解決,「最後想出設置利用石卵擋住雨水,再設雨水管」。

建築是承載感情的地方

後來,Tony又參與柴灣THEi(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學院的建築工程,「我們用正常做一間學院的成本預算做到環保建築,是我當時一手一腳做設計。我們稱那時候是後局長年代,因為環保局局長黃錦星之前(在建築師樓)是我的上司」。不過,在大公司工作,令他深明大建築師樓分工清晰,大項目每每完成設計,就要交給鄰組建造,對於無法見證整個項目的建造過程令他感到沮喪。

四十二歲的Tony兩年前創辦了全港第一間只做環保建築的建築師樓,最近完成了油塘高超道仁愛敬老中心的翻新工程,處處流露溫馨暖意。室內一面牆貼滿長者、工作人員、義工和管理層親手繪畫的樹葉圖畫,綠意盎然。

他覺得現在愈來愈少人關注鄰里關係,他教書經常問學生,什麼人最常逗留在你要設計的地方?「不是我們,而是老人家和小朋友。」他憶述小時候居住深水埗公屋,屋子很細,最幸運是有一條可以奔跑和聚集的走廊,這個公共空間讓他和鄰里之間擁有親密關係。「小時候我被叫做大牛龜,因為是小孩中年紀最大那個,經常和鄰居玩,和堂弟妹感情很好。而且,我們可以在那裏接觸到大自然,雨水、花草,對小朋友和長者都好重要。」

Tony剛接任香港建築中心主席,他期望讓更多人認識建築,「香港比我想像中更多人喜歡建築」。他記得舉辦過一個建築大使活動,有次主題是邀請公眾拍攝一張照片訴說自己最喜愛的建築,其中一個分享令他深受感動,「有個小朋友說原來不是他去找尋,而是早有這個建築在他心中,活動給他機會重訪這個帶有回憶的地方,這個建築是他和嫲嫲的經歷,士多的一個角落」。

Tony深信建築是講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自己的故事和感情。「這些才是建築,是中學生講返畀我哋聽」。

舊日公屋的綠色元素

Tony相信公共空間不局限於地面,而是可以向上發展。「有樣東西我們現在已經失去了,以前的公屋有好闊的走廊和樓梯,現在變成好窄的走火通道。」我們是不是可以將它找回來呢?他認為新加坡有一個很成功的綠色住宅值得香港參考,就是由建築師樓WOHA建造的Skyville@Dawson,每十二層就會有一個空中花園,設計概念是八十戶就是一個小社區。

建築要與環境融和

「要知道設計成功與否,很簡單,看看到底有沒有人使用這個空間?你打開lift門,見到有人在這裏吃飯,有人在搞birthday party,即是成功。」但他強調不可以照辦煮碗,因為香港和其他城市不同的地方是香港有風,「因為建屋不止是靚和唔靚,最重要是和環境融和,而人的舒適度都好重要」。

WOHA由兩個六十後建築師在一九九四年開設,當年他們都只是三十出頭的小伙子,透過默默耕耘,勝出一個設計地鐵站的比賽,然後成為炙手可熱的環保建築師樓。Tony直言他想效法如何從小型建築開始,一步步建立履歷,擁有愈來愈多的同路人。

美學以外 須考慮實際需要

究竟什麼是環保建築?Tony笑言可以說十天十夜,但簡言之現在世界上對環保建築的未來方針有四個範疇,包括低碳建築、健康建築、生態建築和應變建築(Climate Resilience)。

低碳建築是香港現時最着力的方向,因為隨着氣候轉變,浪費能源、物料去做一些非實用的建築必然自食其果,Tony提倡要重新考慮我們的美學。「以現在的科技,要畫一個好靚和獨特的建築設計,甚或是好freeform的東西全沒難度。但這件東西是不是社會真正需要的呢?是不是實際用家和社區需要呢?是不是真的能夠興建呢?是不是夠環保呢?我認為這方面的教育仍然不足夠。」

此外,由於都市人有九成時間在室內活動,因此如何令我們在室內都同樣能保持健康身心,是一個極重要的問題。另外,基於我們不能脫離大自然,故讓小朋友明白大自然不是我們的資源,而是可以共存共生是非常重要。最後是隨着極端天氣出現的機率增加,人類必須思考如何防範傷亡。

一個夢想 從小社區做起

時光飛逝,零碳天地已落成七年,自立門戶的Tony成功中標負責零碳的翻新工程。「這裏比預期中多了人來,周末有很多戶外活動,你看到木地板開始爛要更換,而且會加入新設施,希望吸引更多人來。」

不過,他慨嘆環保建築在香港始終只是剛起步,直至現在這一刻仍然沒有接到任何發展商的項目,主要客戶仍是非牟利機構或宗教團體,他希望政府能夠多走一步,將環保建築視為與風火水電一樣,是必需品。

從小時候喜歡畫畫和想東想西,到見到做裝修的爸爸和做地盤管工的爺爺為香港努力,他說做環保建築是他的夢想,二○一六年他當選十大傑青。「我永遠記得二○○四年時參加巴西和秘魯交流團,到訪全球最環保城市巴西庫里提巴(Curitiba),驚覺在如此貧窮的地方都可以做到環保,為何香港做不到。那個市長如此有vision(視野)推動,為何我們不行呢?不是客觀環境做不做到,而是你想不想做,有沒有理念和有沒有一班共同的人去做呢?這個是我人生的轉捩點。」

但自己一個默默推動環保建築,會無力嗎?Tony答:「我不知道為什麼,覺得人生去到某一刻,會覺得突然間click了,發現有很多東西是要由自己爭取的,每一日都是新的開始。你可能覺得現在是一個惡劣的處境,但明日又是一個新的starting point。」他相信比起小六時要自己買餸煮飯照顧爺爺妹妹,或是三次食閉門羹,花十年時間才由港大土木工程系轉讀建築系的那時候,現在至少已達成自己的夢想。

「這個世界有改變嗎?我自己的小小信念,你不能以一己之力改變這個世界,但你可以改變身邊的人,慢慢令身邊人逐小逐小改變,建築的發展都是由小區做好示範,這個社區做得好,可能就會變成一個政策。我相信夢想是重要的,每個人都有改變的力量。」

文 // 彭麗芳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