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生創作十「手」歌 傳唱工藝達人故事

文章日期:2019年02月15日

【明報專訊】去年底,由周耀輝、馮穎琪策劃的社企「一個人一首歌」,推出了專輯《年華說 城歌唱》,十首歌是十名長者的生命故事。二○一九年,「一個人一首歌」的新項目「一手歌:聽城內的那雙手」——大專生×社區×音樂,招募了三十名大專生,為十名手工藝人寫歌,包括木匠、紋身師、結他維修師等。本月開始的大專巡迴預演,十組學員會與現場觀眾一起回顧手工藝人的故事。

文:彭月

作為填詞人周耀輝說起最初:「我同馮穎琪一路都有聊這個idea,我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值得擁有一支歌。」周、馮二人在流行音樂圈多年,一直在尋找做音樂的另類方法,跳出流行歌手與唱片公司之間的桎梏。「只是幫歌手、唱片公司做事,幫一盤生意在做事,是不是會有另一些方法做流行音樂?可不可以很簡單、很純粹去幫一個人,一個普通人去寫一支歌?我們都想到做一個social enterprise。」於是,有了社企「一個人一首歌」。兩人找自己在流行音樂圈的朋友幫手,介紹professional的經驗,可能是做事、待人接物的經驗,「希望可以幫到參加者,我同馮穎琪在音樂上都可以給多些意見」。

為長者寫歌的計劃,他們和大館合作。帶着人情味的出發點,建築也變得不再冷冰。周耀輝說:「因為長者的人生經驗,他們會有很多故事,如果蒐集香港的個人故事寫成歌,我認為長者這個群體是很值得做的。大館是被活化的古老建築,也好似中西區一個老人家。『一個人一首歌』做crossover,那不如做中西區的長者。」

前作為中西區長者寫歌

周耀輝的學生、同是填詞人的王樂儀的《天衣》是「一個人一首歌」第一首歌。《天衣》講阮氏洋服的老裁縫阮邦冠(細阮生)為兒子做西裝的故事。阮邦冠在香港主權移交之前,已做裁縫。幾十年來縫補軍服、制服、西裝,也為子女默默的、年復年地縫校服。奚伊妮、陳銘洋、黃焌隆三人在上環一條小巷中,認識了七十多歲的樂融嬸,還有她自設的「物件收容所」,於是有了《收容》這支歌。

問及《年華說 城歌唱》的個人參與度,周耀輝稱自己雖然在設計及演唱者選擇方面有參與,但主要是在整體概念、歌詞方面提供意見。專輯中的《筆寫》是「一個人一首歌」的另一名策劃人、音樂人馮穎琪所唱,於是,記者好奇問周耀輝為何不自己填一首詞?「但她(馮穎琪)也沒有作曲,我們是想找不是在音樂這個行業裏面的人。」續談及現時「大專生藝術通識計劃」下的「一手歌:聽城內的那雙手」,周耀輝希望可以讓大專生有多一點在劇場的經驗,「我們最後選了三十個人。你問我為什麼不寫一首,這個機會應該是他們的。我們做『一個人一首歌』就是找一些機會讓其他人可以更多去創作」。新項目中十個負責寫歌詞的大專生,周耀輝前陣和他們在浸會大學有一個聚會:「我們從七點半談到十一點,他們拿出自己寫好的東西,我們一首一首談,有些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夠好的,看是否需要找採訪對象多談一點。」

幫普通人寫歌,無形中也達成普通人的音樂夢,作為經驗豐富的音樂人有否想過幫有潛質的人入行?周耀輝坦言做社企的目的很單純,「如果你覺得幫一個人寫一首歌已經是很好的,就參加。我並不覺得是在幫他們入行」。如果有這樣的機會也不讓人意外,「有的學生與導師有音樂上的來往,是會有更多參與其中的機會」。每個項目中都有音樂製作經驗豐富的導師(mentor)指導參與者。

一邊創作 一邊記錄

用音樂記錄個人故事,似是在做口述歷史。周耀輝指:「口述歷史記錄性很強,我們(的作品)有這個意義,但我們還有創作,創作人跟他的對象之間的互動,看可以發現什麼,是一邊創作、一邊記錄的過程。看自己的創作過程,決定要寫一個什麼故事。」

■大專巡迴預演

第一場

日期:2月19日晚上6:30至9:00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堂 大堂展覽廳

第二場

日期:2月20日下午1:45至3:30

地點:香港浸會大學逸夫校園 永隆銀行商學大樓3樓iCafe

第三場

日期:3月11日下午12:45至2:00

地點:香港大學黃克競樓平台

查詢:www.facebook.com/EveryLifeIsASong

編輯/陳淑安

電郵/cul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