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發薯﹕長者可否不要老

文章日期:2019年02月15日

【明報專訊】新年伊始,首先恭祝各位在豬年龍馬精神。隨着年紀漸長,愈來愈發現「身體健康」比其他所有祝賀都重要,尤其在香港生活,一旦身體有什麼大小毛病,不但令自己辛苦,更會成為家人、社區、醫療系統甚至整個社會的負擔。在公私營醫療系統爆煲的日子,保持身體健康,也成為一種公德心。

筆者有打流感針,也頻頻觀看各大電視台播出的健康資訊節目,學做一個健康快樂人。不過,近期有幾個節目卻令我再次明白,生老病死這個必然的過程,是無論我如何努力都沒可能招架得住的。早前香港開電視的節目《健康原因知多D》,某集以最常見的腦退化症類型阿茲海默症為主題,並採訪一名早發患者伊藤太太的生活。她在五十多歲就被確診患病,八年過去,她不但已經忘記自己的名字,忘記歸家的路,更連日常生活中最小的事情也辦不到。例如丈夫請她將一隻碟子放到舉目可見的碗碟櫃內,怎料伊藤太太走遍家中所有角落也找不到木櫃的位置,觀眾也不禁為她着急;最後她竟然把手上的碟子放在電視旁邊,還把遙控器放在碟上,難得伊藤先生仍然耐心地善後,實在令人看得心酸。

照顧者「頂硬上」

但伊藤太太是幸福的,至少她有丈夫不離不棄的照顧,當地政府也有不少支援腦退化症患者及其照顧者的措施。不過在香港,腦退化症患者往往成為家庭的負擔。港台電視的實况劇《歲月不忘情》,上星期播出的一集〈好時節〉,講述老婦患上認知障礙症,要靠丈夫照顧,但丈夫的年紀更大,亦曾因中風而不良於行,只能「頂硬上」擔當照顧者。因為一次家居意外,丈夫終於明白對妻子愛莫能助,得到社工的轉介,將妻子送到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原來不願離開丈夫的妻子,被中心的活動吸引,兩人更因為中心而建立了新興趣,最後發現無論身體如果衰敗,若無煩事上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首集〈蛋卷〉亦講述另一老婦患上嚴重認知障礙症,長期照顧她的小兒子已經身心俱疲,賭氣把母親交給兄長照顧。老婦在大兒子家卻適應不了,兩子無奈把她送進安老院,卻衍生出新問題。最後老婦如願回家居住,兒子們也決定為母親申請長者日間護理中心服務,減輕照顧的壓力。

看了這兩集,雖然心頭發暖,但我不禁狐疑。翻查社會福利署最新公布的數字,現時有逾四千名長者輪候長者日間護理中心服務,平均輪候時間要一年。如果〈蛋卷〉的故事繼續發展,老婦和兩個兒子在輪候服務的那年又會如何難捱?如果〈好時節〉的丈夫因為意外,比妻子更急需照顧,他們兩老的故事又會如何被改寫?剛剛鬧得滿城風雨的收緊長者綜援門檻,被認為是政府將「長者」定義由六十歲改為六十五歲以上,如果上述劇集的兩個老婦未夠六十五歲,她們輪候相關服務的資格會否被剝奪?

大吉利市講句,若非英年早逝,你和我都一定會老。長者可否不會老?這似是無稽的問題,但現在政府正正就是要將「老」這個概念推遲。可惜的是,歲月不饒人,它亦會令你被社會忘記。「歲月不忘情」,忘情的卻是那些六十開外的在上位者。藉歌詞「最好我在意的任何面容都不會老」聊寄新年願望,但事實總是殘酷,當歲月催人,我們不但不能優雅地老去,連離場慢些也不許。

文:梁慧思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