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身偵探追查背景 珠寶鑑賞眼煉成之路

文章日期:2019年02月09日

【明報專訊】璀璨奪目的珠寶非渾然天成,珠寶專家的眼光亦非上天賦予。所謂「玉不琢,不成器」,無論寶石和專家也經過「雕琢」才能綻放光彩。蘇富比亞洲區副董事、代理珠寶部主管朱愷雅(Yvonne)原本是主修歷史的文科生,卻克服光學、物理學等理科知識,透過進修寶石學課程、任職珠寶業不同崗位而成為珠寶專家。她把鑑古知今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沿歷史脈絡捕捉珠寶潮流。

Yvonne擁有逾十年珠寶業經驗,曾在美國寶石研究院(GIA)香港分校擔任講師。她擁有美國聖迭戈加州大學文學士學位,並具備美國研究寶石學家(Graduate Gemologist)之專業認可資歷。

「珠寶涉及很多理科知識,對我來說並不容易,但選了這條路只管努力。」Yvonne大學主修歷史,和珠寶沒半點關係,畢業回港後在一間珠寶行擔任推廣工作。「當時職責是搞商場展覽,間中請嘉賓在講座介紹產品。」耳濡目染下她對珠寶萌生興趣,遂報讀美國寶石研究院在本港開辦的寶石學課程。

「早年珠寶業不重視學歷,大多師傅是靠經驗,公司只有我和另一個同事進修。」她說師傅眼光爐火純青,但自己是新人,要靠進修才懂得看珠寶。2003年她在公餘努力進修,一連8個月、每周三晚上課,不停品賞寶石,學習量度、檢定等技巧,完成大量功課。因表現出色,畢業前獲院校邀請擔任全職寶石學導師,任教了5年。後來到一間珠寶設計公司任職,開始接觸收藏級珠寶。多年來的經歷,把她「雕琢」成全面的珠寶專家,2016年受聘於蘇富比。

因偵查故事動人 40萬翡翠鏈近千萬成交

珠寶專家要有優秀記憶力和清晰邏輯思維,修讀歷史期間便訓練有素。「專家要記性好,平時會把所接觸的珠寶資料,如規格、估價等盡量記入腦。」而品牌珠寶源遠流長,還要熟悉它們的故事。

「19世紀末,珠寶界流行優雅的新藝術風格(Art Nouveau),使用線條及柔和色調為主。」1920年代巴黎帶動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一反傳統推崇幾何圖案及鮮明色調。「用鑽石配黑瑪瑙,甚至把紅藍綠寶石鑲在同一件珠寶上,在當時來說十分大膽,而卡地亞(Cartier)和梵克雅寶(Van Cleef & Arpels)等品牌在這時崛起,把Art Deco發揮得淋漓盡致。」而當時卡地亞崛起,原來和印度有關。「印度的土邦王擁有大量高質寶石,自行雕琢成樹葉、果實和花朵等造型,後來交給卡地亞鑲嵌及加工,為設計師提供海量的素材發揮創意。」

Yvonne說追查珠寶背景像查案,近年一條天然翡翠珠配鑽石頸鏈令她難忘。「頸鏈是美國一名父親給女兒的遺物,我們檢查發現鏈扣刻有『yard』字樣,推測是品牌Raymond Yard出品,後來查證屬實,是1957年出品,還找到設計草圖。」頸鏈估價40萬港元,最後卻以910萬港元成交。「外國人普遍對翡翠沒興趣,但這偵查故事引人入勝,吸引不少外國人留意,開拍後幾秒已叫價過百萬港元。」

套裝珠寶「老套」 獨特單件飾物受歡迎

談到市場口味,Yvonne補充:「亞洲人偏愛大顆的寶石,有主石的珠寶較受歡迎,普遍認為買珠寶是投資,有主石才保值、才可世代相傳;外國人則講求個人品味。」除認識市場文化外,也須了解趨勢。雖說花、昆蟲、獸鳥等造型歷久不衰,但潮流不斷在蛻變。「廿年前流行偏黃的翡翠,近年卻推崇亮麗的翠綠色。另外,隨着藍寶石升勢減緩,市場近年又開始追捧綠寶。」一直以來套裝珠寶代表高貴隆重,但近年也有人嫌老套。「廿多年前闊太們出席宴會愛配襯有耳環、頸鏈和戒指的套裝珠寶,近年卻喜歡獨特、能代表個性的單件飾物。今年春季拍賣,一款艷彩綠藍色鑽石戒指很特別,主石顏色介乎藍綠之間,相信會受歡迎。」Yvonne說珠寶有別時裝,名人效應不強,潮流主要受拍賣結果帶動。「縱然成交結果反映市場口味,但拍賣行也無力投其所好。若有翡翠珠鏈高價成交,也難以在短時間找到另一條出售。」

無論鑽石、寶石、翡翠和金屬,都有鑑定公司頒發證書,具一定保障。「市場愈來愈看重證書,尤其是內地客常被欺騙,更依賴認證。不過我相信珠寶和人有緣,有時你揀珠寶,有時珠寶揀你,要相信自己眼光。」她說「雕琢」銳利眼光的秘訣,就是多欣賞優質珠寶。

■2019年蘇富比春季拍賣

日期:4月2日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查詢:www.sothebys.com/zh-hant

文:呂瑋宗

編輯:梁小玲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收藏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