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定向學堂:怦然心動 執屋魔法 斷捨離也要理性

文章日期:2019年02月03日

【明報專訊】「斷捨離」三個字,在過年大掃除時顯得特別吸引,「如果可以扚起心肝清理家中堆積的物件,生活也能更舒心」。潛藏在許多人心中的信念,造就「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KonMari)冒起,作者近藤麻理惠亦被封為「整理大神」,但隨着她的節目在影視平台Netflix播放,這套魔法開始引來質疑的聲音,甚至有「斷捨離連丈夫也斷掉」的例子出現。所謂怦然心動(spark joy),是不是只是一股盲目信仰?香港有個媽媽曾到倫敦上KonMari研討班,我們向她請教何為「怦然心動」以及執屋心得,她分享經驗,提醒心動還需理性,更要懂得尊重。

Wendy去年四月趁轉工的空檔赴英國參加三天研討班,她寫下一張便條,上面幾個字就概括了「整理魔法」的要素:首先是步驟,衣服、書本、紙張、小東西、情感物品,依次序收拾,然後要緊記按「類別」而非「地方」來整理。Netflix節目中,麻理惠每次到訪一個家庭,第一步都是讓屋主把收在家中不同角落的衣服集中成一座小山,再逐件捧在手中,問問自己有沒有怦然心動,有的,可以毫不猶豫留下來;沒有的話,也不能隨手丟掉,而是鄭重說聲謝謝才放在捨棄的一邊。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一書發行至全球三十四國,麻理惠登上《紐約時報》最暢銷作家之位,更在二○一五年名列《時代》雜誌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名單。美國加州有報道引述傳播學者Ellen Rigsby意見,將當地舊物店出現捐贈人龍歸因「人人都在看最近上架的節目」,「每個人都在談論這套方法,或議論為何不適合自己,又或對它嘲弄一番」。麻理惠每次都會先找個角落與房子「打招呼」,跪在地上,閉眼感受當中的氣息,又或用指尖輕點書本去「喚醒」它們,這些儀式被網友取笑,但居於南加州的作家Margaret Dilloway就以自己的日本人母親為例撰文解釋,認為爭論來自文化差異,在日本文化中,人們敬奉萬事萬物都有神靈,珍視所擁有的物件,細心保存和重用,「母親並不喜歡西方文化裏棄物及購物的心態」,更指出白人觀眾所以不安,是源於「被其他種族的女性顛覆了我們潛在的社會規範」。

Wendy亦說沒有跟隨麻理惠的儀式:「研討班上有來自哥倫比亞、埃及、瑞士、法國等地的參加者,有人問過這個做法在他們的文化中顯得奇怪,她回答說自己一定會做,但不是must-do,如果你覺得對家(屋主)對此感到不自在,便不需要。如果我一進屋就很清晰要做什麼,就不會特別去做。」「整理諮詢顧問」已發展成一項職業,並非落手落腳為顧客清理家居,而是作出指導,麻理惠強調是傳授「治本的方法」,「讓一個人成為會整理的人」,務求人們學懂後終身受用。

反省自己消費模式

全職工作的Wendy是九歲及三歲半孩子的媽媽,她說自己與丈夫都愛整潔,了解KonMari方法是出於興趣,「這套整理模式是在反省自己的消費模式」,「執拾過程會令自己了解現在社會如何講求物質,一執就知道原來衣服有那麼多,下次消費時,就會想想真正有需要才買,像白色衣服已經有幾件,是否還要多買一件?好多人因為看見減價或多買一件有折而買,實質上是否真的需要,還是不過一時衝動?」孩子大得快,Wendy說兒子的衣服不少都是由其他家長給予,「我跟一個朋友互相傳遞,她的兒子還未合穿的衣服,會先給我的大仔穿,或穿過後轉贈我的兒子」。

「不要亂想spark joy的意義,那是很個人的想法。」夏天時因為對冬衣毫不心動,全部丟掉,到冬天才發現沒有衣服可穿;妻子發現對丈夫不心動了,所以把這段關係也捨棄;丈夫學會「整理魔法」後,常常指摘妻子摺衫方法出錯……「斷捨離」由山下英子提出,「斷」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是捨去多餘廢物;「離」是脫離對物品的執著,這套說法成為熱潮後,年僅三十四歲的近藤麻理惠又以獨門整理法揚名,其姓氏「Kondo」(近藤)在歐美社會更變作動詞,以示用她的方法執屋,但有人反映斷捨離之後有各種遺禍。Wendy說不必極端,而且坊間有其他整理書籍,亦可從中選擇適合自己的一套方法,「不需要一下子丟掉所有東西,要用理性角度去想整件事」,至於關係「那是涉及個人的,沒人可給你意見,她(麻理惠)是教你執拾,人與人的關係就不是以此來衡量。」

執屋顧問都有晉升階梯

現已移居美國的麻理惠一年在紐約及倫敦各舉辦一次三天研討班,收費一千九百至二千四百美元,Wendy說完結後參加者會獲發證書,之後為兩名顧客進行十節整理(tidying sessions)便會成為Green級別的諮詢顧問。學員要交上整理報告、完成網上考試,簽約後付年費五百美元,隨着顧客及整理節數遞增,顧問亦有晉升階梯,由新手到銅、銀、金、白金,最高級是大師(master),需服務過五十名顧客及達五百整理節數。KonMari網頁顯示,香港現時有一名顧問,獲Green級別的認證。不過Wendy明言在香港很難由興趣發展成事業,「外國人對這種服務態度開放一些,房子也大些,英國也有其他整理家居的網上課程」,節目中的家庭常常把放滿陳年雜物的車庫當成最棘手的地方,香港觀眾應該無法理解,「香港人覺得間屋唔係好大,自己無理由搞唔掂。」但不論大屋細屋,「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其實都用得着,我們跟着Wendy參觀她的家,抄下一些整理筆記,過年有幾天假期,也是實行好時機:

1‧直放法則,一目了然

以衣服為例,不論上衣、牛仔褲、附帽衣服都以摺成長方形為目標,如長褲對摺後要把突出的角往內摺「收起」,之後捲成「企得起」的形狀放置,在衣櫃排列時就能清楚現存什麼顏色的衣服;另外文具、化妝品等等亦然,盡量豎放,以求直面自己擁有多少,也不易因橫疊而令物件堆積造成混亂。

2‧拆去包裝,分類擺放

麻理惠在節目中常會帶備幾個盒子供參加者放在抽屜中區隔開雜物,不過Wendy提醒盒子不要胡亂買,要仔細衡量需要多少及適用的尺寸;另外光碟等物件也可拆去包裝,統一放入一個容器慳位。

3‧尊重家人,留起情感

「坦白講,無論間屋點整齊,還是會亂,如何執屋都要容許它有亂的時候,不是追求一塵不染」,Wendy笑言孩子愛玩,有時都會把玩具攤滿地板,但她教導兒子要自律收拾。另外KonMari方法將情感物品如照片放在最後處置,兒子不想棄掉的勞作,Wendy不會亂丟,而她昔日做記者時的報道剪報、在英國讀書時寄回港的明信片,她仍然留下,雖然丈夫說掃描成電子檔案也能保存,但也尊重她的意願存放起來。節目中麻理惠亦會將夫婦二人隔開,各自整理衣服,不讓兩人互相品評對方的決定。

4‧若有猶豫 設暫存區

Wendy認為「最難是喜歡與不喜歡之間」,培養「怦然心動」的法則,背後實際上是養成一種決斷力,節目裏很多參加者在初步整理衣服時無法對每件衣服都輕易下決定,麻理惠會建議將物件放在暫存的地方,完成整理後回頭再處理,同時強調整理一定要有決心,「整理的九成得靠精神」,「不是將所有東西丟掉,而是留下令自己心動的物品」,如此才可弄清自己的理想生活是什麼,也懂得珍惜仍留在身邊的東西。每個人都有權自主人生,一個寡婦因丈夫去世,希望重整生活,麻理惠原本指導她將丈夫遺下的衣物視為情感物品,最後處理,但寡婦表示不把衣櫃處理好,無法到下一步,麻理惠亦尊重她的堅強,破例改變整理次序。

「怦然心動魔法」大忌:

1. 放在「待辦專區」的文件不能太多:

如需要回覆的文件、待付款的帳單,最好花時間一口氣處理。

2. 不逐個空間執拾:

勿分區執拾物件,打算執完一個櫃再執另一個,而是要把同類的東西一次過翻出。

3. 勿沉醉翻看內容:

書本中以漫畫最「危險」,很容易一翻就看個不停,拖延時間,所以要一整套去決定,另外亦不要妄想一直沒翻的工具書將來會看,可以果斷捐出。

資料來源:《麻理惠的整理魔法:108項技巧全圖解》方智出版社

文 // 曾曉玲

圖 // 馮凱鍵

編輯 //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