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鼠疫SARS 社會進步了嗎? 疫症都市 點止要醫病

文章日期:2019年02月01日

【明報專訊】流感肆虐,醫院爆滿,一眾醫護人員壓力千斤重,本報剛過去的星期日生活開版用上藝術品作大標題「香港人,自求多福吧!」。哀哉之際,大館當代美術館最新大展「既遠亦近」亦已開幕,為國際展覽計劃「疫症都市」香港站。計劃由倫敦研究公共衛生的衛爾康基金會發起,更邀請藝術家到世界衛生組織總部駐場創作。大館展出超過十名藝術家作品,部分作品關於記憶猶新的SARS,重塑那年我們一起戴口罩走過的日子。或者,多少能從中再思疾病與社會。

那年SARS,我看見別人的雙眼,卻不能見臉上笑容。洗手、洗手、洗手,城市變得突然寧靜,瀰漫着消毒酒精的氣味。四月,張國榮去世。七月,五十萬人上街。割裂卻相連,香港人一同承擔此些集體回憶。今次展覽主辦之一是公共衛生研究單位,跟藝術看似不相干,如何擦出火花?去年九月,倫敦衛爾康基金會展開「疫症都市」計劃,選定紐約、日內瓦、香港作為展覽交流城市。他們在各地邀請藝術策展人籌備展覽,委託部分藝術家創作新作等,另有一系列跟醫院、學府及博物館的交流活動。衛爾康基金會國際文化監製Danielle Olsen解釋,「疫症都市」跟一般癌症關注宣傳活動不同:「關注健康的宣傳活動多數是很直接,有個信息叫你改變一些行為,藝術是讓不同人建立自己的想法。我們可以由文化、記憶、心理層面看一場疫症。」

靠近骷髏骨手 拼貼隔離島

香港作為人煙稠密的國際城市,天天暴露在疫症傳播的危機之中。距離,乃小城求之不得的奢望。走入展場,本地年輕藝術家卓穎嵐以招牌「骷髏骨手」創作新一批聲音互動裝置作品No Sense of Touch(二○一九年)。一隻隻骷髏骨手置於牆上,彷彿勾引遊人握手,當你把手伸得愈近,它便會發出愈大雜音,誘發不安情緒。諷刺是,人人經過都忍不住跟它「玩」一會。藝術家Gayle Chong Kwan的兩項作品則追溯歷史。古時中外發生疫症,常會把病人送至孤島,甚至船隻。一八九四年香港太平山區爆發鼠疫時,殖民政府為阻止傳播,每天派士兵到華人住處搜查及消毒,並強行將病者帶到名為Hygeia的「醫療船」。由於華洋文化差異,語言不通,華人不滿草率殮葬,視士兵闖入為冒犯婦女,繼而觸發暴力衝突,同時未能阻止疫症蔓延。藝術家用拼貼攝影方式重現立體的Hygeia(二○一九年),而Archipelago Quarantine系列(二○一九年)則搜尋世界各地類似隔離島,配合病毒圖像製成拼貼作品,貫穿恐懼與隔離的狀况。

藝術組合破天荒駐世衛創作

展廳中央可見來自英國的藝術組合Blast Theory破天荒在世衛駐場創作的作品A Cluster of 17 Cases(二○一八年)。心水清的觀眾或會記得,二○○三年二月,來自內地醫院的退休教授入住香港京華國際酒店,將當時仍是未知的SARS帶來香港。該酒店另外一些住客感染病毒,引發疫症開端。Blast Theory曾三度到世衛總部視察,目睹傳說中的SHOC房間運作,SHOC房間每天齊集專家開會,緊湊地分析世界各地收到的疫症報告,決策相關應變措施。他們留意到專家分析○三年SARS的傳播經過,認為酒店房間最能代表各地環環相扣的狀態,無一倖免,因而製作鋁模型。團隊成員Nick Tandavanitj表示,本來想用煙霧充斥房間,一方面呈現病菌傳播速度,另一方面比喻人類對不穩定狀况的無知。可惜的是,現在擺放的版本未能釋放白煙,並改以燈光指示傳播痕迹。

疫症割裂生活 打亂日常

「SARS那年我要考公開試,真的很深刻。到今日發生流感,其實我們有沒有進步過呢?」藝術家鄭得恩說。其聲音導遊作品《你我相隔(多麼遠)》(二○一九年)讓遊人戴上耳機,走出展廳遊覽大館,在指定地點介紹本港疫史,交織○三年兩位巨星張國榮、梅艷芳殞落及零碎私人憶記。作品望帶遊人梳理面對突發事件的情緒,詢問能否放慢腳步。他說:「疫症時好多生活的東西都割裂,這個心態去到打風山竹都見到,大家好恐慌,覺得『唔得啊我要返工』。因為失去日常習慣,社會會令你覺得好驚。」

說及SARS與藝術,二○○三年五月香港藝術中心、Para Site藝術空間等曾舉辦「這一刻……」SARS回應展,帶領觀眾整理疫症時期對自身及親人的感受。參與藝術家包括楊秀卓、陳清華、羅孟宜、白雙全等,當時已有講座涉及「由非典說到香港後九七文化情狀的終結」。二○一三年SARS十周年,Para Site舉辦「疫年日志:恐懼、鬼魂、叛軍、沙士、哥哥和香港的故事」展覽,較抽象地質問香港轉變。同年藝術家黃宇軒及林志輝共同創作《非典型裝置》,回顧SARS關鍵字。看來一眾本地藝術家早已抓着疫症與社政的共思共想,黃宇軒更曾撰文指出中國政府曾在白皮書強調中央向香港「伸出援助之手」,當年簽署CEPA有效快速恢復香港經濟,企圖轉移本地集體對抗SARS的回憶。

簡單來說,疫症影響不止是醫病,許多時衝擊着政治環境。以同一論述問問今次「既遠亦近」策展人郭瑛,她認為疫症很多時是爆發點,許多事件其實醞釀已久,應從不同角度理解大局:「好多時當有一些具體的threat(威脅), 大家才會有反應。可能環境令你感到有什麼要講,今天好講,不應該等下一天。」她表示籌備時跟不同藝術家討論,拋出對SARS的切入點,包括大大影響社經環境、樓價、民怨等,惟最後沒有太多有關作品。她表示,展覽逢隔周舉行「一人一故事劇場」,開放予觀眾分享故事,再由劇團即興發揮,或者可容納更多經歷。

健康是屬於集體的

「古時我們最大敵人是無知的恐懼,現在我們有很多資訊,要一起快速地回應。每當有人嘗試去停止疫症,總有點社經損失,或其他不便。可是一個城市是不是健康,乃共同努力。」衛爾康基金會文化及社會總監Simon Chaplin說,展覽由很細微的感受令大家記起,健康不只是個人,而是集體的。香港社會裏,望見醫管局拍片和傳出派魚蛋、護手箱等,場外醫護人員在咆哮人口政策、人才措施,市民大感無力。想起在場藝術家鄭得恩說,創作是培養同感心,或者應該由個人做起,例如生病時戴口罩不要傳染他人,作為傭主應予員工休息機會等。真的,照顧好自己,亦照顧別人,「疫症都市」都會治好的。

■「既遠亦近」展覽

日期:即日至4月21日

時間:大館賽馬會藝方上午11:00至晚上7:00(逢周五至晚上9:00);E倉低層及D倉地下上午11:00至晚上8:00

門票:免費

查詢:www.taikwun.hk

文:劉彤茵

編輯:王翠麗

電郵:cul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病毒 傳染病 世界衛生組織 藝術 衛爾康基金會 公共衛生 疫症 醫護 流感 每日明報-文化力場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