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談健康:食得健康 點止減鹽糖脂肪

文章日期:2019年05月06日

【明報專訊】上月,國際醫學雜誌《刺針》(Lancet)發表了全球食物和疾病的研究報告。研究蒐集由1990至2017年的資料,其中由食物引起的非傳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如冠心病、糖尿病、大腸癌等),在2017年便導致1100萬人死亡和2.55億人患病。

目前坊間已有不少健康跟飲食有關的研究,但主要集中在蔬菜水果、醃製肉類和反式脂肪等對非傳染性疾病的影響。這次研究則聚焦在不同的人口、國家和地域,集中研究15種食物成分,對象是超過25歲的成年人。

導致上述死亡和病患,最主要原因是進食太多鹽和鈉,其次是吃太少穀物類食物,第三是進食太少新鮮水果。當中食物種類和組合,跟不同地區有很大的關聯,好像亞太地區的人主要問題是食太多鹽分,非洲人主要是吃太少新鮮蔬果,中南美洲人則吃太少堅果等穀物類食物。其中,中國人和東南亞人進食太多鹽,是致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這個研究發現,原來不理想的食物組合和成分,可引起更高的死亡率,影響力比吸煙可能更大更廣泛。由此可見,改善我們的食物餐單是刻不容緩的事,而焦點由以往的減鹽、糖和脂肪,增加了多進食穀物類食品、新鮮水果、堅果和蔬菜等。

想食得健康,應該從多方面入手,全方位調整,以求達至均衡飲食。除了食物本身的選擇,還應包括生產、運輸、分配、推廣等。其實,當局做過不少公眾教育及支援工作,例如推行食物標籤、提供各方面資助,還有推廣學校營養午餐及各種運動建議等。但在改善食物餐單方面,整體依然有待改進。改善市民營養的吸收,從而減少非傳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和病患,絕對是個挑戰。

文:譚國權(腎病科專科醫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