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處方:飲酒傷身 無安全水平

文章日期:2019年04月08日

【明報專訊】你間中有沒有去happy hour,跟朋友「飲兩杯」?很多人喜歡在社交場合,尤其親友聚會、歡度節日時,「啤一啤」或者開一兩瓶葡萄酒共享。亦有人提倡每日淺嘗一兩杯紅酒來預防心臟病或改善健康。究竟所謂「飲酒護心」或「適量飲酒」有沒有科學根據?

列第一類致癌物

眾所周知吸煙致癌,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世界衛生組織(世衛)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早於1988年已把「酒精飲品中的乙醇」,包括啤酒、紅酒、白酒、烈酒等,確認為第一類致癌物質(即致癌性5類中最高類別),即是與煙草、石棉及放射性輻射等一樣,對人類致癌性證據充分。

飲酒可引致超過200種疾病和損傷(包括癌症、心臟病、肝病、各種精神與行為障礙)。相關癌症包括口腔癌、咽癌、喉癌、食道癌、肝癌、大腸癌及女性乳癌。

很多人誤信每日飲小量酒精可保護心臟。但事實上,世衛從未建議為改善健康而飲酒,而本地亦有研究發現飲酒會增加長者死於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醫學期刊《刺針》(Lancet)去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酒精使用是造成全球疾病負擔的主要風險因素,並指出要確保健康不受損害,應該滴酒不沾。另外,就癌症而言,飲酒愈多,患癌風險愈大,即是沒有所謂的安全飲用水平!例如每日飲一罐啤酒,患上口腔癌的風險比不飲酒的人高三成;若增至每日兩罐啤酒,相關風險更會高至七成。

紅酒防癌缺證據

有指紅酒中的白藜蘆醇可抗氧化及防癌,但醫學研究顯示,人體中白藜蘆醇水平與罹患癌症或心臟疾病並沒有關聯。值得留意的是,就白藜蘆醇抗氧化能力的研究大多建基於動物實驗,現時仍缺乏科研證據證明對人體的效用。而且,動物實驗常用高劑量的白藜蘆醇,一般人根本難以通過飲紅酒或日常飲食攝取同等分量。事實上,白藜蘆醇亦存在於花生、葡萄和果醬等食物中,絕對毋須透過飲用紅酒攝取。

由於飲酒導致的傷害遠超其所謂的潛在好處,沒有飲酒習慣的人士絕對不應開始飲酒,而好杯中物之人亦應逐漸減少飲酒以減低傷害。孕婦、兒童及青少年、身體不適或正在服用藥物人士,以及正操作機器或駕駛的市民更加不應飲酒。

其實只要奉行健康生活,就是護心或減低患上心血管疾病的最佳方法,包括選擇少鹽少糖少油的食物,每周最少做150分鐘中等強度的帶氧體能活動,保持健康體重和腰圍,不飲酒及不吸煙。

如有興趣了解更多酒害的資訊,可瀏覽衛生署「酒為下著」網站:www.change4health.gov.hk/tc/alcoholfails

若想了解飲酒的潛在健康風險,可透過網上問卷評估:www.change4health.gov.hk/tc/audit

文:李嘉瑩(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高級醫生(疾病預防))

相關字詞﹕白藜蘆醇 心臟病 癌症 紅酒 啤酒 烈酒 酒精 護心 衛生署 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