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言情深:抗癌路上眾生相

文章日期:2019年02月11日

【明報專訊】行醫多年,見盡病人在抗癌路上的各種心態。有年輕患者確診時本應有藥可醫,卻因為各種原因放棄治療,到最後撒手塵寰;亦有病情不太樂觀的患者徘徊於鬼門關,卻能於死亡邊緣努力掙扎,得以存活至今。

曾有一個三十多歲、育有一歲幼兒的病人,確診肺癌時已屆第四期,所幸是該種肺癌屬EGFR基因突變型,有相應的標靶藥物治療,藥費每月一萬多,對於這個來自中產家庭的病人來說,藥物的醫療開支尚可負擔。令人惋惜的是病人斷言拒絕接受藥物治療,雖然答應定時覆診,但每次覆診都只會追問癌指數的變化。眼見病人的癌指數不斷上升,病情每况愈下,即使醫生花盡唇舌規勸仍無動於中。連番追問之下,病人終坦言一直服食中藥,縱使病情持續惡化的事實擺在眼前,仍無法說服病人轉用或加上標靶藥物治療。最終病人於一年多後病逝,實在相當可惜。中藥自古流傳至今固然有其效用,但若病人願意聆聽醫生意見,根據病情調整治療方案,甚至適當地佈置中西合璧的癌症治療方案,結局或許會截然不同。

又有另一個三十多歲的直腸癌患者,原本或可以透過電、化療,以及手術切除治療,但病人還未接受首次電療已決定放棄,經護士聯絡病人,查探原因之後,才發現病人正在接受坊間流傳、未經科學驗證的自然療法。

同類個案,多年來屢見不鮮。細想之下,與根深蒂固的癌症負面觀感不無關係。過往癌症形同絕症,每當聽見癌症治療,定必聞癌變色。即使如今藥物推陳出新,嘔吐、腸胃不適等副作用已有方法應對,但始終未能改變大衆的負面觀感,令不少病人選擇一些宣稱同樣有效,但沒有什麽副作用的治療方案。

怕副作用 寧選未經科學驗證療法

接受治療與否,各人有不同的考量。藥物費用、副作用、治療期間和之後的生活質素、治療的目標到底是根治還是紓緩,都是不少病人和家屬的考慮因素。有比較年長的病人寧願把財富留給下一代,亦有病人希望得知自己尚餘多少壽命,只盼望走到生命的盡頭可以減少受癌魔折磨。

由於不少癌症藥物價錢昂貴,所以一些病人在應否接受藥物治療上遲疑未決,不知道應否耗費大量金錢為自己續命。對於病人心中的疑慮,醫生固然有問必答,但病人亦切忌執著於藥物為病人延長的壽命中位數,否則得知數字後感覺替生命設限,心裏只會更難受。

另外,家人朋友也是影響患者選擇治療方向的一個重要因素。過往在公立醫院與新確診病人會面的時候,即使病人的輪候數量不容許我們深入了解每一名病人,但至少會在第一次見面的時候邀請病人的家屬一同陪診,從病人與家人的言談間評估他們對各個因素的接受程度。

病人面對癌症,猶如置身黑暗之中,對前方的未知充滿恐懼。作為醫生,只能耐心了解患者和家人的恐懼和考慮,盡力為他們解釋清楚,做好心理準備,一步步帶領病人迎接前方的挑戰。

文:蔡添成(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